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姚娜
[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较低,这和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有关

        姚娜
        河北省保定市白沟新城仁和庄学校    074004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水平普遍较低,这和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有关,也和我们的数学教学策略有关。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基于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 教学研究
引言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教育者和引导者,能够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社会知识,但是教师不能一直伴随着学生成长,所以,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当前的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未能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然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很少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升学习能力,不利于全面增强数学核心素养。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改善教学现状,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兴趣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积极性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所在,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可以自主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兴趣的激发以及培养需要教师采取相对应的策略,但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无法生动、形象地讲解数学知识,学生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然兴趣低下。再加上一些教师过于强势,在教学设计环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无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对这一课程也逐渐产生了抵触心理。
        (二)理论与实践分离
        理论与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取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途径,对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论是在备课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太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未能设计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往往将理论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形式,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了学生实践探究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实践能力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越来越注重资料的作用,却不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
二、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科学的学习方式,更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要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更能够提高学生自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课前预习对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帮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这一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可以在自主预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数学问题,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预习活动的开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由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布置一定的预习要求,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自主预习,如何去预习熟悉的知识,如何去预习陌生的知识等,通过长时间、有规律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预习方式,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预习习惯。以“比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的末尾设计两道预习题目:“商的基本性质?除法和比的关系?”学生依据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以及预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会变得更加地顺利。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并在日常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渗透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会到课前预习所带来的成功体验,进而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创设丰富的情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一定时间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而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以合作探究或者自我探索思考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物体的图片如“教学楼的栏杆”“篱笆墙”等,通过这些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以此借助图片情境提升“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趣味性。另外,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小猴子种香蕉树”趣味情境,结合“一只小猴子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田地上种上了香蕉,现在小猴子希望同学们帮助它计算一下香蕉林的面积。”的内容讲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相关内容。
        (三)重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掌握肯定是不足的,而这也恰恰是影响他们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上的传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双重收获。比如,有些学生在做解决问题类的题时,一边看题一边就动手做了,仅凭着一眼扫过去的关键信息,就列出了式子,得出了答案。感觉自己做得很快,其实草草阅读有时候学生根本没有读懂题干,所以无论是列式还是答案,当然都是错误的。老师针对学生这些急躁、粗心的问题,要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一遍没懂的,再读两遍,把关键的信息画出来,认真分析、推理,根据提问列式、计算。比如,“小明有25本课外书,又买了65本,小明把40本书借给了同学。请问,小明手里现在有多少本课外书?”这道题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很可能得到的算式是“26+65+40”导致答案错误。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与方法,如细心、抓关键的信息,比如,这道题里的买和借,是一进一出,不是都进。这样学生就能得出正确的列式25+65-40,得出50本的正确答案。方法不对白努力,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都会得到质的提升,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种促进。
        (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教师的培养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进行《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摸球游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摸球游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和若干个不同颜色的小球,然后先让学生以抽出不放回的方式从箱子中抽球,引导学生思考类似于“第二次抽出红球的可能性”的问题,再让学生以抽出放回的方式从箱子中抽球,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的问题,进而通过对比分析实践结果的过程向学生讲述同一事件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就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小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新的任务,它是数学教学从解题能力培养向学习能力培养的积极转型,是对学生负责、对数学学科负责的表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爱学习、会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迟桂芝.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2):44.
[2]蒋萍.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15.
[3]时进.创设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小学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课程教学与管理云论坛(重庆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4.
[4]杨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16):138-139.
[5]唐兵.浅谈小学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0(1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