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数据时代的被洞悉感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6期   作者:单金凤
[导读] 从我们打开电脑或手机的那一刻起,我们与网络的互动就开始了
        单金凤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   重庆江北区   400000
        从我们打开电脑或手机的那一刻起,我们与网络的互动就开始了,大卫﹒萨普特《被算法操控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陈述“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警告我们:如今的数字技术能够窥探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人们推销算法的时候,经常说它们能够洞察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并能够预测我们未来的行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前几天刚和朋友讨论要去哪旅行,旅游地的广告就出现在你的浏览器里,或者和朋友讨论中午要吃什么,打开APP就是你讨论的午餐内容的推送,感觉浏览器已经学会了读心术,互联网正在窥探着我们的生活。
日常工作中,遇到两个患者,一个怀疑某抖读懂了她的想法,感觉被监视了,进而发展到担心害怕自己的医保卡被人篡改信息,害怕媳妇害自己,后被送入院,另一个怀疑自己被监控,自己没告诉过别人的事情,浏览器都知道,并推送给她,这两个患者都属于初次患病,鉴于此,有必要谈一谈网络大数据与洞悉感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了解其中的原理,不再误会网络有读心术,洞悉了自己的想法,产生被洞悉感,进而发展成疾病,最终需到医院住院治疗。
1.什么是网络大数据时代
         目前,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众说纷纭,对大数据的理解取决于定义者的态度和学科背景。维基百科给出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互联网怎么获取用户信息
当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有购买行为 在线浏览习惯与其他线上和线下行为信息都被收集,分析,综合,使用和共享,而这些常常是在无形中瞬间进行的。通过客户消费信息,浏览网页信息,会员信息,支付信息,社交信息等全方位来定位客户最主要的需求及潜在需求,根据分析客户属性,并对客户进行一定的归类和精准细分,根据分析数据对客户进行立体画像,找出客户价值和偏好等属性,并把客户和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产品进行差异化拼配,找到相关性,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营销策略,并做客流的引导,让客户直接到达他最想去的地方。
3.什么是精准营销
    客户数据和交易记录可以更好地显示客户的消费行为和偏好。 几个朋友之间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广告很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数据精准营销的强大效果。根据你的消费习惯预测你的消费能力及倾向,制定专门针对你的营销方案。
4.网络大数据下商家的营销策略  
数据分析工作的下一步就是精准定位,而精准定位的结果就是个性化营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挖掘和分析,找到这些数据相对应的人群,再针对这些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对比,以此展开一对一的服务,令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个性化营销有三个关键环节,既用户数据的收集,数据处理转化为用户洞察,根据洞察执行营销应用。数据挖掘可以从大数据提取有用的客户信息发现隐藏的客户行为,对指导决策和预测决策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5.大数据洞察客户内心,营销精准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在更多的网站中,基于地理位置和日常信息的精准推荐,仿佛人类的一切行为 都在被无形的眼睛默默地看着,这些眼睛的背后,是私人侦探一般的监视者—他们可以无视一切繁杂的现象,随时在窥探你,让人不禁担心从此隐私暴露无遗,新时代的数据革命,是否会以牺牲个人秘密为代价从而实现商家的营销目的。


6.网络大数据下商家营销的步骤
个人数据的商业价值主要通过三步获得:第一步,通过开放平台(如客户端、个人主页等)、网络软件(如Cookies)和网络爬虫等形式收集个人数据,确认身份信息,并记录消费习惯、信用记录等个人资料,以此作为精准营销的依据;第二步,对收集到的个人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依据结果给不同用户定制个性服务;第三步,个人数据的收集和拥有者将获取的个人数据有偿出售给第三方,或者与其他数据拥有者进行互换和共享,从而使个人数据得到多重利用。此三步组合为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主要应用,足以变革目前的企业营销体系。
7.什么是被洞悉感
内心被洞悉感属于思维内容障碍,也称为内心被揭露感,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及自己的私密活动,在自己没有说出来的情况下就被别人所获悉,虽然患者说不出是如何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人都在议论自己。
8.产生被洞悉感的原因
被洞悉感经常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医学界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研究还在探索阶段,通常认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如多巴胺功能亢进)、神经发育、大脑结构变化,以及精神刺激等都有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目前产生精神分裂症症状复杂,病因未明,产生被洞悉感的原因也未明。
9.什么是被洞悉错觉
被洞悉错觉是由 Gilovich 等在 1998 年最早提出被洞悉错觉这一概念。他们发现尽管每个人总在避免自己的隐私暴露于外人,因而尽可能客观地推测他人对自己内心活动的了解程度,然而实际上他们却总是倾向性地认为自己的言语掩饰、表情伪装和负罪感的逃避能被别人看穿,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知觉偏向,产生被人看穿感觉就是所谓的被洞悉错觉。
10.被洞悉感与被洞悉错觉之间的区别
怀疑被“看穿”与“坚信被看穿”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怀疑被 看穿”是被洞悉错觉,是每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是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发生的社会认知偏差,经过解释和对客观事实核实,可以澄清或者消除; 而“坚信被看穿”是被洞悉感 ,是精神症状,是个体患有精神病的表现,它往往还与一些其他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同时出现,无论别人怎样解释或还原事情真相,患者都不能理解,也不相信,仍坚信“自己确实被看穿了”才是事实。
11.数字技术能够窥探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吗?
在游览网页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广告,这些广告甚至会是你近期游览过的内容,甚至会出现近期自己想买东西的系列推荐,这是和用户产生了心灵感应吗?这其实就是DMP的数据管理平台,经过你的分散数据整合和细分,将各种分析结果应用于移动互动营销的过程中,精准地将这些细分结果推送至目标用户。这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数据整合及标准化,数据细分管理,数据标签设定,自助式用户界面以及相关渠道环境链接五个方面。它只是数据处理并不能窥探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12.大数据时代对隐私的定义
引用率比较高的主流定义是由学者赵华明提出的定义,他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进入大数据时代,隐私权变得更为复杂,我们都应该注重自己的隐私权并保护自己不受到相应的侵害。
13.要怎么调适自己的心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当你拿起手机使用网络,你的隐私就开始暴露,你的数据就会开始被收集,整理,以此来分析你的行为,购买习惯与需求,以达到商家对你精准营销的目的,即使你很注意自己的隐私,面对这股洪流也是难以抵抗的,因为我们对互联网的需求比对隐私的需求更强烈,我们能从中得到好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制定相应的保护用户隐私的政策,实行隐私数据的分类管理,让我们的行为习惯不至于通过网络被怀有不良企图的商家利用。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个人隐私就沦为其榨取利润的利器,与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相比,个人数据因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公司追踪、收集和利用的焦点,以便用于“精准营销”、“个性服务”、“二次售卖”和“有偿共享”。面对越来越智能的网络大数据时代,你的行为习惯不可避免的被统计、分析、研究及预测,面对这个时代洪流,处于社会阶层较低的人群中,有心理应激负荷时,面对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网络,产生被洞悉错觉,不要害怕,这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们需要做的是说出自己的疑问,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了解它,知道它,积极的面对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