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然
惠山区人民医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 要】目的:研究CT和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月间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中选取59例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依次接受CT和MRI检查,比较组间检查结果差异。结果:MRI检查技术在诊断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准确率要略高于CT检查方式,P<0.05。结论:MRI和CT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作用,但MRI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患者的病灶情况,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准确性更高,可作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初步筛查手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CT;MRT;诊断价值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又被称为韧带杨纤维瘤病,是一种起源于腱膜结缔组织或筋膜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性软组织良性肿瘤。临床研究发现,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发生率较低,并具有明显的良性肿瘤组织学特征,该疾病不会发生转移,主要呈浸润性生长状态,局部复发概率较高。相关研究指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难度较大,常规检查方式难以精确诊断。在本研究中,便针对性研究了CT和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相关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1月间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中选取59例进行临床研究,在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全身性疾病患者后,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7例、女22例,最高年龄者64岁,最低年龄者27岁,年龄中位数为(41.52±5.63)岁。
1.2方法
1.2.1检查仪器
CT机:选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64排128层纳米螺旋CT机。
磁共振扫描仪: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gna Excite 1.5T磁共振扫描仪。
1.2.2CT检查
患者于检查前常规禁食、水8-10h,首先进行CT平扫,待平扫结束后于患者肘静脉进行对比的注射,对仪器参数进行设置(层厚与间距:5mm;薄层重建层厚及间距:1mm;管电压:120kV;螺距:0.6;对比剂剂量:1.0-1.5ml/kg;对比剂注射速度:2.0-2.5ml/s)后予以患者腹部CT动脉期(25-30s)、静脉期(60-65s)及延迟期(120-180s)增强扫描。
1.2.3MRI检查
患者检查时的扫描序列包含轴位T1WI、T2WI及T2WISPAIR序列,矢状位及冠状位STIR序列,DWI序列(b=1000)。患者检查时的层厚设置为5mm、层间隔为1-2mm、对比剂注射剂量为0.1mmol/kg、注射速度为2ml/s,静脉团注均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
1.3 评定标准
全部59例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均由我院2名资深放射诊断医生进行阅读,当2名放射诊断医生的意见一致时则可视其为最终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计数指标和计量指标表示方法分别为n(%)和(x±s),检验方法则为X2和t,当检验结果(P)<0.05时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检查中的共有征象
表1显示:本研究选取的59例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肿瘤直径普遍≥5cm,其中大部分患者的肿瘤形态不规则,且为单发。
.png)
3 讨论
在各类肿瘤疾病诊断中,CT和MRI均为常用的影响学检查方法,两种检查方式因无创、结果出具速度快和精准度高等优点,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喜爱[1]。在本研究中发现,CT和MRI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检查中存在大量的共有征象,两种检查方式均发现本文选取的59例患者的病灶存在直径普遍≥5cm、形态不规则和多为单发的特点,这说明两种检查方式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本研究还发现:MRI检查技术在诊断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准确率要略高于CT检查方式(P<0.05)。得出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MRI多平面成像能够更加清晰的对患者的病灶位置、范围、形态和有无包膜进行显示,图像清晰度和特征性更高,放射诊断医生在进行阅片时能够更加清晰的判断受检者是否患有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故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2]。
综上所述,MRI和CT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作用,但MRI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患者的病灶情况,在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准确性更高,可作为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初步筛查手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汤培荣.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2):102-104.
[2]于永梅,曹长勇,刘晓萌. 腹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与MRI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07):1163-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