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旨在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安排在一起接受学习,让特殊学生也能享受到与普通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但单纯的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安排在一起接受学习的方式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尤其是对于身心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展,我国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对于融合教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发展空间,本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对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一、相关概念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 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全纳教育,是一种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盛行的教育理念,指将身心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不刻意区分开学习的模式,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学生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环境,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能够在一个环境中融合(刘洋,2012)。 融合教育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张将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校中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我国融合教育的形式为随班就读,这一概念于198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提出。国内学者一般都承认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 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邓猛,2007)。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国民经济水平等问题,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随班就读班级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残疾学生,不仅忽视了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次,很多学校也缺乏对普通学生的引导,使得身心障碍学生在普通学生眼里成为一种“怪物”的存在,这种污名化的现象,让特殊学生很难融入到普通班级中,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我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为“随班就读”而不是流于形式的“随班就坐”。只解决随班问题不是融合教育的终点,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让身心障碍学生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更要让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特殊儿童
通常我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就是那种身体具有缺陷的儿童、青少年。学术上将其分为两种解释:一种是广义的, 即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 既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 也有行为问题儿童、弱智儿童、视觉或听觉障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一种是狭义的, 即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肖非,2007)。本篇文章探讨的为狭义的特殊儿童。
二、融合教育中的特殊儿童存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社交障碍
很多身心障的儿童都有社交障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残疾儿童本身的缺陷造成,比如具有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的儿童,这些儿童日常与老师、同学沟通较为吃力,不能及时的获取对方输出的信息,也不能给与对方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长久以来的交流障碍会慢慢发展为社交障碍。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虽然在生理机制上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但由于自身的缺陷,或他人的嘲笑而带来的自卑感,使这些儿童将自己封闭起来,抗拒与他人接触,不愿与他人沟通,从而引发社交障碍方面的心理疾病。
(二)、攻击性行为
身心障碍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他人异样的目光,使其变得敏感、懦弱,但是这种长期压抑的心理状态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引发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的儿童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现象,有的儿童会出现易怒、和攻击别人的行为,年龄较小的特殊儿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特殊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将会成为随班就读班级里普通学生的重大安全隐患。
三、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特殊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
特殊儿童都存在着某种生理缺陷,有些缺陷不易被人发现,而有的缺陷则在身体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并且特殊儿童会由于这些缺陷而导致某一方面能力的缺失。儿童、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对于处于这一时期的特殊儿童来说也不例外。但是与正常儿童不同的是,一方面,特殊儿童渴望得到关爱和关注,另一方面特殊儿童因为身体的缺陷又很恐惧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这种复杂的心理矛盾是特殊儿童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残疾观的影响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仅由自身的缺陷造成,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特殊儿童因为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致使他们在生活中受到很多的异样眼光,甚至会受到老师、同学们的排挤,那么之所以老师和同学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特殊儿童,是因为他们对残疾观的认知偏差造成的,目前存在着两种残疾观:一种是医疗模式残疾观,另一种是社会模式残疾观。医疗模式的残疾观认为残疾是一种缺陷,而特殊儿童生活中面临的障碍是由于其本身的身体缺陷造成的;社会模式的残疾观认为残疾是人权的问题,特殊儿童生活中面临的障碍是因为社会针对残障人士的服务建设做的不到位造成的。而现实中面对残疾人,很多人会持有医疗模式的残疾观,认为特殊儿童面临的障碍是因为其某一方面能力的缺乏,这种观点会让特殊儿童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影响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汪海萍(2006)提到,不健康的社会态度是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最大障碍,促进融合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消除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偏见与拒绝。
四、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普通学校中融合教育教师的观念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学生在校园里接触最多且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群体,教师的行为及观念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普通学校中融合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特殊儿童的缺陷而对他们置之不理,教师要维护好特殊儿童的自尊心。其次,教师要注意对融合教育班级里普通学生的引导,让普通学生对特殊儿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保证特殊儿童不因自己的缺陷而遭受同学们欺负,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融洽、和谐的成长环境;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到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置合适的期望值,一方面不让特殊儿童因期望值过高无法达到而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不让特殊儿童因期望值过低而感觉自己被忽视。
(二)、学校要建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学校要加大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首先,学校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团体活动,比如“角色扮演”、“一助一”活动等,让普通学生体会到特殊儿童的生活状态,促进对特殊儿童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克服自卑、敏感的不良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为特殊儿童建立个人辅导室、宣泄室等,鼓励学生勇敢的释放出自己的情绪。最后,学校要开设一些与融合教育有关的课程,比如《正确认识自己》、《我能控制我自己》等,这些课程的设置要贴近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让特殊儿童在学习课程中取得心理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洋 , 陶玉流 , 徐建华 . 融合体育教育 :“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 [J]. 山东体育学院154学报 ,2012 (2) : 96-102
[2]肖非, 刘全礼.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研究——朴永馨教授学术思想探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3-10.
[3]邓猛, 朱志勇.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130-134.
[4]汪海萍. 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J]. 中国特殊教育, 2006, 000(00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