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 陈健聪
[导读]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板书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陈健聪
        珠海市唐国安纪念学校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板书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授课,可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图形构造,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把信息技术用用到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人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入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氛围;学习兴趣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媒体与一体化技术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课件可以直观地展示图形几何模型,辅助插入适当课外延伸内容。因此,如何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不熟练
        信息技术中的的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技术。而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PPT课件,视频展示或动图展示。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面对新鲜事物教师们往往不能熟练应用,在制作调整课件上花费时间较多,课堂上放映课件时容易出现差错。
        2、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参与度不高的原因有课程难度较大,课件趣味性不足,教学内容晦涩抽象等。小学生面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会展现出巨大的好奇心,而课程难度会消耗学生的兴趣, 兴趣不足则会会导致课堂难以进行,教学进度慢等问题。
        3、课件难易程度把控不准
        教师最初制作课件时,往往纠结于课件的难易程度和趣味程度。难度大则不易吸引学生注意力,难度小则教学深度浅。使用课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更为直观高效地展示知识点。但课件插入的内容趣味性太强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偏离书本知识点。另外,教师还容易忽略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重点知识,一味地强调趣味性。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实际课堂应用策略
        1、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
        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可缩短课件制作调整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准备中。学校可开设具体的培训课程,对教师进行幻灯片制作技术的培训,促使教师制作出与教学内容更为匹配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成立数学教学研究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在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共享课件制作资源,共同提高。
        2、准确把握教材难度,制作适当的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是否合理,与课件难易程度和课件趣味性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利用自主预习学案做课前调查,了解同学们在学习前对图形几何的认识,查找同学们的薄弱环节,解答学生疑问,据此制作难易适中、趣味性合理的幻灯片。

难度大的部分往往枯燥无味,可在相应的课件部分增强趣味性,难度低的部分可适当缩短讲解时间,让课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3、增强课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的物体展示图形几何。面对初入学校的低年级同学来讲,幻灯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例如:教师在解释“什么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时,可用课件展示家庭常用的长方形餐桌、方形餐桌和圆形碗碟的图片,清晰明了地将抽象的图形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用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解释图形几何,可降低课程难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记忆内容。
        (2)利用动图模型展示图形几何。动图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图形的拼组、移动和旋转等内容,可节省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的时间。教师在讲解“图形认识与拼组”这一章节时,除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外,还可以利用动图模型进行展示。例如,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课件上的动图最开始可以是两个分离的相等直角三角形,鼠标点击图形可旋转或者移动,并配上“咔嚓”“叮咚”的放映声音,最终拼接成一个长方形。动图或者动画模型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在关键的讲解步骤上插入声音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知识点,明确重要知识点。
        (3)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内容解释教学知识点。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可以是趣味性强笑点足的小视频,也可以是受学生欢迎的动画片动漫。圆柱和圆锥的有关内容可在幻灯片中插入动画片进行讲解。例如,可以结合小学生都很喜欢的动画片融合到教学中,在讲解圆柱的定义时,可以截取光头强仓库中关于圆柱形汽油桶和木头的动画片段,并在动画片放映的过程中插入画外音“哪些物体是圆柱,为什么”,借此引导同学们认识圆柱,思考圆柱的形成等。同理,讲解圆锥使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米老鼠》海边度假的片段,动画中的海边遮阳伞等意象为圆锥,借此讲解“什么是圆锥”和“圆锥的形成”。利用视频讲解时教师还应注意,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课本知识,不能一味注意趣味性,而忽视教学重点。
        4、强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在讲解结束知识点后,及时利用练习题巩固提高尤为重要。若让学生分别做练习册、同步训练这样的书本练习,教师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同学们的把握程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题目闯关的形式,直接观察到全班学生的反应,根据答题正确率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题目闯关趣味性强,画面感强,比家庭作业或者课堂练习册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部参与到练习的过程中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刺激学生的整体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也能通过闯关学习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知识的个人能力,方便以后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找到最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易操作的特点,已成为教育业中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新教育改革体制下,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多方位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适应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地以教师板书传授和口头传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能降低课程的难度,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赢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Z2):31.
        [2]卢南林.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简析[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