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春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寺岭小学
摘要:数学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是学生在学习生涯的必修课。数学中的解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的,但是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数学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中运用的科学。老师通过课堂的形式传授给同学的是理论的知识,学生需要融会知识进入生活中去,才能够培养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题分析,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回答以相关的看法,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以致能够运用数学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的教育,是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基础,这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数学,以及生活问题解决中很重要。有一个好的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去简单的认识数学,帮同学们更好的解答问题。但这不是小学数学最注重的,运用数学知识去问题解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老师往往注重公式、知识点的传授,不能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导致课堂的趣味性降低,学生也不能自主解决问题。老师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小学期间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去了解社会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认识到应用数学的重要性。
1目前数学课堂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1教师的自身因素
教师的经验及知识层面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老师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他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想到多种方法,去便于学生理解,更快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然而如果老师的经验不够丰富,他们就不会想到许多方法,甚至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他们依赖教案和课本,导致课堂不能有序进行。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
1.2外部因素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学生程度好,有的学生程度差,很多都是无法预测决定的。老师如果不考虑到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逐渐失去兴趣。新的课程要求合理调整书本知识的难度,不仅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举措
2.1根据学生喜好,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授课时,老师应该学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的想法,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互动,吸引学生兴趣。在探究性的情景中多位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注意解决问题,增加学习的欲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老师则负责引路,多位学生指点方向,但是要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多通过问题去进行问题解决,自己动手去做,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2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前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解决过程。老师则要不断地进行更好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
(1)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合作自古以来就是深得人心的,没有说一个人就可以单独的干所有事情,合作就是可以互补。现在的学生大多都习惯了自己一个人,自尊心比较强烈,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共同学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多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合作中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答案这么简单,学生学习到的是合作,是以后用得到的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其实不应该是主导的位置,学生才应该是主体,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参与进去,多进行思考问题解决,给同学们友好合作,热烈讨论的时间,最后在经过老师的引导,加深对知识点记忆。
(2)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机会
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老师在教育上,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将教学过程安排得满满的,不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谁和谁都不可能完全的相同,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教师需要给学生独自思考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不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为学生制定自身的计划,切实的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作业这一个重要的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应该更加的重视,分层次让学生完成,学习基础差的也能够更加自信,也会让基础好的学生对知识点有进一步的思考。
(3)给学生广阔学习的空间
数学,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课下的学习也很重要。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数学融入生活。广阔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平台。数学并不只是拘泥于课堂,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让数学多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
2.3讲堂中教师由主控要转向调控角色,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为了改善和提高课堂应用的高质量和效率,很多教师从课堂的主人到教室学习的主要示范,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比如,在教育上,我妈妈去超市买了500元,用148元买了一对鞋子,买了152元的毛衣,还剩下多少钱?在这个实际问题上,第一个说你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发现学生的状态,可以表达对自己语言有用的数学信息。另外,这个数学问题接近学生每天的练习,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来解决。
在分析上述教育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析、探索,相互沟通。因此,可以随时和学生们思考、交流。教师不能控制学生,学生可以沟通,互相评价,学生可以相互合作,使由于学习而产生的自主思考变得更强,为将来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良性的行动。
2.4重视概念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基础
理解数学专业名词的定义是学习其有关性质及公式的关键,也是学会辨别及推理数学题目的根本,这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必要环节。对于定义的理解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知识,之后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分析认识到定义是如何得出的一个过程。因此老师应该加强对数学专业名词的概念解释,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建立牢固的基础。
2.5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也是漫漫数学之路的开端,同时也是学好数学之前要牢牢打好的基础,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基础也是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基础的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突出,这样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才会事半功倍,学生会用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小学教师应该是学生在数学领域的领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思想,结合身边的案例具体讲解分析。要知道如何利用这种思想去思考问题,如何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都是教师作为一个领路人应该做到的。
3结束语
数学是人学习的一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的数学是教育的基础,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生活的了解,可以对数学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师是很重要的引路者,多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自我的提升都会让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容易。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创作留有余地,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在实际的问题中增加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林.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46-147.
[2]杨引儿.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分析[J].学周刊,2019(20):49-50.
[3]唐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