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江式杰
[导读] 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江式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第一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首先应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对此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探究意识;应用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是学生建立数学认知体系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要素出发,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但目前,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小学数学教学常常呈现低效的态势。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笔者便从课堂教学现状作出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几点有效性策略,其旨在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体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纵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数学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便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导致他们无法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便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思维障碍,甚至对数学知识产生认知偏差。其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的过程,并且认为将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学就完成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的过程,导致学生的学变得更加被动化、机械化,这样也直接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低效性。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双向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小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行为主要起源于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外界环境、学生、学习内容达到有效联结,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场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小数乘整数”为例,为了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使他们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创设情境,并提出:同学们,西瓜是营养丰富的水果,但在不同的季节,西瓜的单价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观察这里西瓜的价格。同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其中情境图中包含着两个启发式问题,即:夏天一千克西瓜0.8元,冬天一千克西瓜3.6元,同样地,买3千克西瓜需要多少钱?这样便使得学生马上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并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列出式子,但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式子与学过的整数相乘具有一定的差别,于是产生了认知需求,并产生了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揭示教学主题,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展开主动探究,则使得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而完成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2.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探究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探究意识的驱动力。此外,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为主,而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既能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产生探究意识,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使学生产生探究行为,并使他们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充分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通过课堂问题的不断设置,也能够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的面积,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笔者首先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导学生回忆转化思想。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一个长方形花坛与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同时提出问题,即:你认为哪个花坛的面积大?你会计算哪个图形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一系列的问题便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并以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随后,笔者便引导学生利用方格、平行四边形卡纸、剪刀、三角板等用具展开动手操作活动,进而使他们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以探究问题为导向,既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意识,唤醒他们的探究思维,还能够使学生结合原有认知不断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新数学知识体系。
        3.引入生活实例,塑造应用意识
        数学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并且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中。可见,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这样既能够使学生融入到熟悉的环境中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还能够使他们在领会抽象的数学知识之前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感性认识,降低理解新知识的难度。同时,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应用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圆的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一些图片,如:车轮,这样便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圆,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身边的圆,这样一来,既能够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学习兴奋点,还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同时,也使得他们感受到圆的无处不在。在此基础上,笔者选中图片中的汽车和自行车提出问题,即: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为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以这样的生活常识为主,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于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圆的特征的学习活动中,并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
        4.展开操作活动,完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并且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数也是在感知觉、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应以具体的操作主题为导向,不断引导学生展开操作活动,这样一来,既能够调动他们的多种认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产生能动性,还能够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活动中产生学习的活力,从而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完善其自身的数学认知结构。
        以“图形的运动(三)”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图形的旋转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运用三角尺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经历了具体操作、观察、总结归纳等过程,这样使学生充分感知了“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此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旋转现象,笔者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旋转,从而使他们正确判断旋转这一现象,以此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不断加强,也使得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将新课改理念不断渗透到实际课堂中,并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认知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对此,优化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其次,教师还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他们展开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有效性,以此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学周刊,2016(9):49-49.
        [2]何俊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203-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