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6期   作者:徐启红
[导读] 在现阶段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合作已经成为现阶段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徐启红
        湖北省监利市大垸管理区杨洲小学  湖北省监利市  433321
        摘要:在现阶段社会化大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合作已经成为现阶段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合作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未来合作化的工作过程中。除此之外,教师运用合作方式授课,可以为学生搭建自主性的学习平台,促进相应教学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本文注重从合作教学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合作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存在教学形式大于教学实质的现象,即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跑龙套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小声说话的情境。以上种种不利于提升合作教学的质量。为此,本文基于上述现状,制定相应的合作教学策略,旨在让合作学习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运用合作教学法,明确责任划分范围,增强合作教学的高效性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学生出现窃窃私语,以及跑龙套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明确责任范围的方式,进行合作教学方面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开展相应的合作教学,真正让每位学生找到适合个人的学习位置,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合作教学的高效性,提升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圆锥体积”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结合具体的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进行相应学习角色的划分,真正让学生在适合个人学习位置上,进行相应问题的探究,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增强小学数学合作教学的高效性。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出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以及发言员四项角色。第二点,制定问题。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判定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与此同时,教师准备如下的工具,让学生探究:同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以及圆锥、带有水的烧杯、带有精细刻度的量筒、带有砝码的天平。第三点,实施引导。为了保证小组合作高效性,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各个小组的学生,应真正明确个人是完成整个问题探究的重要一环,并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地履行个人的责任,从而促进共同目标的达成!”第四点,分享成果。在小组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探究成果。小碧积极地举手说:“本小组一共探究出三种方法。方法一,分别取一个空心圆柱以及圆锥。将空心圆锥当成量具,并向空心圆柱中倒水,可以分三次将空心圆柱倒满;方法二,先后将空心圆柱以及圆锥放入带有水的量筒中,观察液面的上升高度,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方法三,用天平测得空心圆柱以及圆锥的质量,进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让学生之间各司其职,并彼此通力合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增强数学合作教学高效性的目的。
        二、使用合作教学法,激发学生协作热情,增强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协作热情,教师可以运用构建相应的协作目标,让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从而真正在此过程中,促进问题的高效解决,真正达到增强合作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圆柱体积”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运用组间竞赛法,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积极交流,通力合作,促进最终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步,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步,创设问题。在开课后,教师对学生说:“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圆柱体积的公式,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探究出圆柱体积的公式!”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教师做出如下的引导:请尝试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两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探析。与此同时,教师制定如下的竞争规则:教师奖励表达最为全面,分析最具逻辑性的小组,每人一个漂亮的笔记本。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走入学生中,积极地观察学生的探究状况,并在维护课堂秩序的过程中,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基础的情况下,适时地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科学性。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成果。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如下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探究:首先,以圆面积的推导为基准,对圆柱的上下圆进行转化,从而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其次,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基准,得到圆柱体积为底面积与高的乘积。通过运用组建竞赛的方式,教师在激发学生协作热情的同时,让学生之间彼此通力合作,促进最终数学问题的解决,真正达到增强小学数学合作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采用合作教学法,营造秩序合作模式,增强合作教学的实效性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合作规则,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相应的合作问题探究过程中,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合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增强合作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开展“认识图形”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制定规则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为了集体的目标,遵守相应的合作规则,真正融入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中,最终达到增强合作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以下的教学步骤。步骤一,制定学习问题。教师制定如下的合作问题:请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出是三角形、圆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物品。步骤二,制定合作规则。教师对学生说:“在此次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假如教师发现有学生出现窃窃私语的状况,则扣除此学生所在小组3分;假如在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违反秩序的学生,则扣除此学生所在小组4分;假如有学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时,则奖励该学生所在小组5分。教师会给与得分最高的小组,相应的物质奖励。”步骤三,实施巡场观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会时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动态,并结合他们的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引导,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步骤四,分享思考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简要介绍部分学生的分享状况。小洛说:“在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特点的物品有:三角板、衣钩;具有圆形特点的物品有:圆形纸杯的底部、钟表的表盘、汽车的方向盘等等;具有长方形特点的物品有:桌子、课本、作业本。”在小洛发言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谁可以提出异议?”晓月说:“在生活中,桌子的形状不一定全是长方形。课桌是长方形,有些餐桌则是圆形!”通过运用规则化的合作教学模式,教师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合作问题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在深入研究合作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真正结合本班的实际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教学策略,促进合作教学问题的解决,提升小学数学合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东红.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时代教育.2017(02)
        [2]金玲玲.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
        [3]吴艳春.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7(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