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河南省周口经开区黄泛区英才实验小学 466632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植树,更要加强对发散思维的重视,通过设计丰富的、有意义的阅读活动来打开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最终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要将以往独断、权威、专制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转变,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来探寻更深层的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文本理解力,使他们的思维水平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因此,笔者结合小学生发展的总体特点,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关注思维的差异性
教师采取一人主导、一人独断的教学模式,过于突出自身的“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一个学习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看起来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但实际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吸收和内化知识,对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技能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思维水平方面的差异性,“统一化”的教学不利于发散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思维。
2.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轻视思维能力的发展
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语言理解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对于审美能力和文化感受力的培养只是捎带而过,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则被大部分教师忽略,因为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和情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3.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尽人意,未达到核心素养要求
学生虽然在语言积累、语言理解方面的表现较为良好,但审美能力、思维发展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与之相比做的还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都能准确地掌握所学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知文本语言的具体特点,但却无法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对文章的进一步思考和深度挖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各种信息,也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整体效果不尽人意,未能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相当于小学语文的半壁江山,虽然教师们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视,但是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没有及时地更新,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充分,平时很少去主动学习与核心素养有关的理论知识,内心也无法认同该教育理念,这就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也遇到教学中去。重要的并不是接受更多书本知识,而是在习得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素养,但仍有教师对此认识不足,进而影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不少语文教师依旧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分数,在课上也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认为学习知识是最重要的,却忽略了对小学生各项技能,无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挣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加强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视。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挖掘文本重点语句并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有效方式,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分析、品味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来锻炼他们的文本理解力,还可以引领学生朗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以此来感知文本语言的特点,还能增强他们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所学课文的文思路和精炼、简洁、巧妙的用词。因此,教师要挖掘文本重点语句并引领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真正用意,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雪孩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雪孩子不顾自己,飞快冲进火海”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展现了“怎样的雪孩子”,通过分析重点语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雪孩子身上勇敢的品质。接着采用“以读促品”的方法,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进一步体会关键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让学生读出对雪孩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本理解力。
(二)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在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分析与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化,让他们可以在文本内容中自由驰骋思维。因此,教师要通过启发性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文本、思考文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审视问题的理性思维,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提升其自我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提问:“读完这篇课文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待五壮士的行为的?”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思考,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张三就觉得五壮士的行为是一种心中怀有大爱的热烈壮举,他们不畏牺牲;李四认为他们的行为非常让人敬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进一步发散了小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分层教学,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之间普遍存在者或大或小的差异,无论是语文基础、个人的思维能力,还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都会呈现出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异。在语文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的目的就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来实施分层教学,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设计阅读活动和阅读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与平台,能够结合自己的能力来完成课上的任务,虽然不一定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达到一样高的水平,但是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时,教师实施分层提问,提出比较简单的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曾看到过什么样的雨呢?是绵绵细雨还是瓢泼大雨?”这一问题只要找到关键点就可以。继而又提出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文中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这一问题体现了这篇文本的难点,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思考作答。通过分层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本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寻求恰当的时机开展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并提升语文素养
为了在核心素养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继续拿给你课外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如果重复地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不利于拓展他们的语文思维。只有冲破书本内容的束缚、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搜集更多课外的优秀读物,才能更好地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和视野,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寻求恰当的时机开展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作为依托,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后,教师抓住了“村居”这一关键点,根据相同的题目来推荐课外的读物——清代高鼎的一首诗《村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发现前者主要描写了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和景象,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后者主要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赞美。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同类分析和比较,在课内外的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开展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及时地发现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善,通过“挖掘文本重点语句并进行分析”、“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发学生思考”、“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和“寻求恰当的时机开展课外阅读”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稳定的提升,使其获得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红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73-174.
[2]周俊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122+124.
[3]林艳.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科技展望,2016,26(2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