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多润
安徽省淮南第二十八中学
摘要:“管育并重”是一种新型的德育管理模式,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将这一模式应用到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能够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聚焦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管育并重”的有效实施策略,以期为提升班主任德育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管育并重;德育;班主任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新时代对高中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管育并重”模式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中班主任应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注重多方联动,从而充分发挥“管育并重”价值,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
一、创新管理模式,推进管育并重
以往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是因为班主任对德育的理解较为片面,管理方式也较为机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管理。推进“管育并重”必须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育”的作用,科学地“管”学生。例如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在班主任在的时候遵守课堂纪律、十分乖巧,但是班主任一离开,便毫无纪律可言。可见,班级中部分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遵循规则,而是对班主任存在畏惧心理。对此,班主任应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以权威性来压制学生,而是成为学生良师益友,积极地引导、教育学生。同时,教师还应为人师表,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秀品质品格。此外,在管理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以及心理需求,不能以自身想法代替学生想法。随着生活经验、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生对学习、生活中很多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必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尊重学生的想法,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呵护,才会发自内心接受教育,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
二、学生自主管理,坚持以生为本
“管育并重”在德育教育中应用的最终目的不是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而是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班主任应明确“管”并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事无巨细,而是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在管理中提升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制定班级制度时,教师组织班会,要求学生针对班级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出现争议时,班主任需要及时介入进行理智、客观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对此,班主任应需要组织班会,与学生共同修改班级制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班级制度的规范性,还可以提升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的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建班委会强化自主管理。班主任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出课代表、学习组长、卫生委员、纪律委员等,将职责细化到每一位班级成员身上,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注重多元参与,实现多方联动
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远远不够。德育教育既要兼顾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要兼顾其生活,这样才能规范学生行为,提升意志品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促使各个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还应联合教师组织德育教育活动,如与语文教师一起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与道德法治教育一起组织社区服务活动等。另一方面需要联合家长,进行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例如,在平时布置家庭劳动任务,要求家长进行监督,并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强化德育教育,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发展、行为习惯养成。此外,班主任还需合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方面联动能够增强德育的实践性,使学生亲历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提升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由此可见,“管育并重”需要班主任强化教师、家长、社会之间的合作,通过多方联动拓展德育教育途径,深化德育教育影响,从而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与育人质量,有效塑造学生品质品格,提升其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管育并重”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对转变班主任重管轻育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管育并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班主任对“管”“育”的理解不透彻,管育方法单一等。因此,广大班主任还需要基于实际进一步开展“管育并重”研究,探究出适合本班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立民,尹耐玲,房晓芳.浅谈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写作(中),2018(5):61-63.
[2]白央.基于"管育并重"德育模式下中职班主任管理艺术[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