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陕西省商南县鹿城中学 726300
摘要:德育应贯穿学生的一生。在初中英语教学时,开展德育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动脑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初中英语;德育教育;有效策略
人民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传播道义和真理,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现实中,农村学校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社会诸多客观原因影响,导致德育严重缺失,养成了一些不良品行,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以整改重塑,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究其途径,英语学科德育教育可以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材和习题内容的恰当分析、课外活动的拓展以及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渗透。通过英语课堂的德育教育,不仅加强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成绩的提高。
一、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教师则开展差异性教学,同时在差异性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综合学习效果。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执行的教学方案差异性仍存在一定不足,教师制定的差异性教学方案,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安排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设计,并没有直接围绕着学生开展差异化英语德育教学。
如在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全程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时对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一定强化锻炼。但是该种高阶的英语教学模式,需要一定的教育基础,即班级学生具有很好的英语素养和基础知识功底。若是学生无法达到教学课程开展的基础要求,则全程英语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客观的差异,尽管近年来教育资源不断下沉,向基层农村、偏远山区下沉,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有限,无法适应教师全程英语教学模式,进而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学习阻碍。
在初中英语教学时,不仅教学方案需要差异化,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需要差异化,一线城市初中学生的英语功底与基层农村学生的英语实力,本身就相差很大。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实际教学情况与客观的教育资源,进而选择最佳的教学理念,并基于德育教学思想对差异化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改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出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
二、初中英语德育教学路径探索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当前初中阶段英语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外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习俗等多方面知识,涉及中外许多节日风俗。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外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如中外礼仪习惯以及餐桌文化不同,中外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等等。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思想德育,加强文化素养培养工作。为了实现有效德育,各初中英语教师就需集中精力研究教材,努力挖掘区中蕴含的有益德育元素,努力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高效进行思想德育工作,益于学生在顺利完成基本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德育的熏陶,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二)利用中外文化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差异适时渗透德育
在礼仪和行为习惯方面,中外差异非常明显。比如见面时,中国人和外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同,因为中国提倡尊老爱幼,所以在于长辈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鞠躬,而与同辈人打招呼则会选择我吼方式,与此同时,外国人打招呼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鞠躬、有握手、、拥抱等等。就餐桌礼仪而言,在中国,一般长辈动筷之后,小辈才能动筷,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外国餐桌礼仪有明显差异,有的坚持长辈先用餐,有的提倡小孩先用餐,也有主人先用的等等。由此,实际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相关基本知识,还需帮助学生真正认识中外文化差异,肯定中国传文化优势与价值,有效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渗透工作助力,促进有效德育。
(三)注重行为示范,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言传身教之中
很多的英语教师担任了班主任,充当着课上是教育者,课下是管理者的角色,笔者也如是。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就是一套生动的品德教育教科书,学生时刻会从老师的身上发现和汲取营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自身所体现的优良品质及思想认识在日常的教学中也给学生们以示范和引导,所以教师本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注重自身品质的行为示范,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教书育人。同时也要看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课堂上的教育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比较的笼统,对个别品质特殊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目前,笔者学校班级中就出现了不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复杂多样,需要教师单独与之交谈了解,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严慈相济的帮助其找到学习的动力。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既要传道授业,还要为学生解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好的品质性格,使学生成为既有高远目标又有健康心理的有用人才。
(四)差异化德育教学引导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深层次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德育引导,以差异化英语教学方案为跳板,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为德育教学引导奠定基础。当师生的公共关系趋于稳定和谐平等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再局限于教育的角色限定,学生可以将教师作为自己的一位朋友,可以向教师倾诉内心的困惑与生活成长的烦恼。学生通过倾诉很好地转化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英语教师通过倾听了解了更多关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引导学生走出生活困境与学习瓶颈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化指导,即给予学生中肯客观理性的建议,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与成长中的问题,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在教师的德育指导下,可以将学生的生活问题与学习瓶颈不断缩小,进而形成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主动突破该层束缚的薄膜,重新找回自己青春的主场。
总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由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时时注意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工作。具体到初中英语学科,各任课教师需基于科学研究善加利用众多学科素材和教学活动,尽力抓住每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益于每一位稳步增强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迅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成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97.
[2]段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65-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