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瑞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中心小学
摘要:当下,随着课改政策的深入,其中对于教育的范畴也愈发全面,教育内容也愈发富有针对性,农村小学也受到改善,人力物力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支持。但是,针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是学困生情况日益显著。本文便立足于农村教育领域,对当下农村小学数学科目学困生进行研究,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总结优化举措,望能够给予观者些许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学校教育;农村小学;解决对策
引言:
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占据比例大,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自身成长十分有益。但是,由于数学自身的多样性和逻辑性,其难度也有目共睹,使得学生经常被枯燥的公式定理所击退,逐渐丧失对数学科目的兴趣。学困生的出现不仅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进程,而且还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与现阶段学生自我思维与自我技巧需求不符。为此,本文对学困生方面进行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动力不足,自卑感过剩
小学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好奇强烈的阶段,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有很多的学生在付出了精力之后,学习成效仍不显著,长时间获得不了成效,就会加深自身对于学习的自负心,从而导致自己不仅在学习上没有成效,不够自信,而且心理上也会愈发的敏感脆弱,不堪一击。
2、学习技巧缺乏严谨性
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严谨性,为此在小学科目中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对于数学更加追求多方面进行解析,而不是只关注一种解题思路与学习方式。在当下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很多学生学习成效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技巧使用不佳,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就会使自身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死循环中,使得学习成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二)外部原因
1、奠基差
由于当下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在这九年不提倡考试升学,为此,很多学生个人没有真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没有正确处理好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知识储备,致使在知识衔接方面有断层。再加上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以及设备方面都具有欠缺,也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教材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学生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自身所处社会和家庭因素
社会与家庭也会对学生自身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
在农村中,学生经常帮助家庭分担压力,为此就会分散很多的精力在家庭方面,在学习上所花费的精力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就逐渐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再加上很多农村学生家长都外出务工,或者学识较小,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1]。
二、培养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课本知识
小学的数学教材,它是由国家进行编排出版的,所以受众面更广,其内容涵盖也更全面,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材就这一特性,因材施教,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除了需要因材施教,教师还需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对于小学的教师来说,可以进行一次基础知识的测试。从测试的解题思路以及书写方面,加之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数学学习程度作以分析了解。教师在后期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重视力度,尤其是对后进生。课上,教师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框架式教学,然后在课下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抽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加强关注度。还可以在教室里创办学习角,在另外的小黑板上进行出题。而出题人便是被随机抽查的小组成员,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现今仍有很多的教师一味的沿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就要从课堂的趣味性入手,提升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现今已然步入信息化时代,所以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数学的小故事。还可以借助一些物件引起学生的重视[2]。例如:在学习随机概率事件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投掷硬币的方式,或者掷色子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面,每一个点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三)加强实践性
对于数学知识,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为此,教师就要加强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领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例如:镜子中反射的钟表时间、房屋呈现的对衬性、日常中的随机事件等都蕴含着数学原理。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提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性。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教学中,所需教学的内容过多,或易或难,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既要因材施教,还要贴合生活。既要注重互动,还要加强合作。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提升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进步,使其摆脱学困生的称号。
参考文献:
[1]房丽焕,郭玉峰.学校教育层面解决学生学困问题的对策 [J].《职业技术》,2016:83-84,共2页.
[2]杨自佩.浅谈有效转化学困生的路径[J].新智慧,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