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五呷莫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泽鲁小学 615350
摘要:跟随教育教学革新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若能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则能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增加学习体验,使其自主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将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高效的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
前言:
情境教学法在当下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全新教学方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将学生带入其中,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自主进行学习。同时还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真实生动且极具趣味性,促进学生更高效的学习,最终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一、以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往往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可见,语文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紧密相联的关系。教师若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则能让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被激发起来,继而主动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加深记忆,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以《端午粽》一课为例,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端午节是十分熟悉的,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因各地风俗迥异,过节的方式与庆祝活动都有一定差异。普遍的比如:赛龙舟、挂艾草、吃粽子、拴五色彩绳等等,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小学生回忆一下,在实际生活中端午节都有什么特殊活动,将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出来,再与课文进行对比,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的。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但能调动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其能自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拉近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距离,还能将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进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作为深入探究的前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此来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一种切实有效且实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少,缺乏自主意识,若语文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就会显得枯燥单调。
难以融入到学习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差强人意,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并尝试用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情境会让小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本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以有效的问题创设情境,比如: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流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教师以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并主动的融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将课文理解的理加透彻,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以体验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被引进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辅助性工具,它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集视频、动画、图片及PPT等多种优势于一身,从多方面弥补了以往教学中的缺陷,能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过于陈旧,不善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这样就会让语文课堂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和活力,而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堂知识也没有学习的兴致,教学效率就会难以提升。相反,由于受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影响,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运多媒体作为辅助开展教学,将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更富有趣味性,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动画,展示给小学生。这样的体验情境,既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又能让小学生更直观的体验课文的中心思想,将课堂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结:
情境教学法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将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及热情,还能够让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适宜的情境为学生阅读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能使其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强化小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小芳.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的实用性探讨[J].亚太教育,2020,(2):86.
[2]李鹏军.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化方法与价值[J].才智,20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