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6期   作者:尹广卫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尹广卫
        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圃小学    511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对科教兴国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通过下面几方面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是转变观念,让学生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鼓励学生习作时大胆想象、创造;二是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三是创造条件,设疑激思,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有所创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创造成为可能。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放飞想象  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个国家、民族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当前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一不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结果。科技的发展,让中华民族圆了千年的飞天梦想,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见,一个民族的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对科教兴国有重要意义。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放飞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
        恢复高考制度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慢慢转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界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并愈演愈烈。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教育进行了改革。但许多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只注重智育,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有的老师为了应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抄袭作文,背作文。如果教师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写,写自己的作文,虽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写得好,但毕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语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教师会慢慢地发现,原来他们笔下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他们也会有许多让你惊喜的创造!相反,如果我们不把眼光放远一点,转变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只懂剽取,不求创新,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不利科教兴国的实施。
        二、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为活跃的时期,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有人用同一个问题问小朋友和中学学生:“雪融化后是什么?”大部分中学生的回答是:“水!”而小朋友的答案就很多。其中有小朋友回答:“冰雪融化后是春天!”多么让人惊喜的答案!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啊!是的,可能大部分认为,冰雪融化后不是水还会是什么?老师不是教我们,冰雪遇热到一定的程度会融化变成水吗?教育的影响,定向了他们的想象。而小朋友正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他们的想象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天马行空,自由随意。因而便有了“冰雪融化后是春天”的想象和创造!当然我们还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有“冰雪融化后,青蛙会和我做好朋友!”“冰雪融化后,小草会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迷人。”这样的回答。

但,这不是很好么?这就是创新,这就是因为有了脱缰的想象后的创造啊!
        我曾听过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自编了一段童谣,其中有这样一句:“飞机飞机像大鸟!”当教师提问学生时,一学生把“飞机飞机像大鸟”说成了“飞机飞机像小鸟”,老师马上更正:“不对,是‘飞机像大鸟’!”天啊!飞机像大鸟不错,但飞机像小鸟怎么就不对了呢?素质教育,不应只是针对学生,我们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按照自己思路去思考、回答问题。要多留心眼,善于审视学生的观点。只要我们留心留意,就会发觉,许多学生回答都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像“飞机像小鸟”!像“冰雪融化后是春天”!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在萌芽之中。让学生难得想象和创造胎死腹中,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创意和想象飞翔起来
        创意和想象不是神的创造,它成于一定的基础之上。毕竟,盲姑娘联想到月光、沙滩、水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因为受到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影响。而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也是由当时的情境所诱发的。我们就是要善于创造这种能引发学生想象和创造的基础。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
        (一)创设引发学生想象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充分利用比喻句教学,由句子生发开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如“秋天,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像什么呢?教师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外面观察黄叶飘落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捧起一把把黄叶撒向天空,创设黄叶纷纷落地的情景。创设了可供想象的情景后,学生的回答也就五花百门了:“像小鸟”“像纸片”“像下雨”“像一只只扇翅的彩蝶”……学生的想象和创意在倾刻间飞了起来。
        (二)设疑激思,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设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但设疑要巧妙,能引起学生思考,有助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理解了这两句后,老师问:“把枝头都压弯了,花真多啊,那么,这么多花,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花很多,散发出阵阵的花香!”有的说:“花这么多会有蝴蝶!”有的说“很多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蜜蜂,它们在花间飞舞,辛勤地采着蜜!”“还有小鸟在上面跳来跳去!”另一个同学争着补充说。就是这么一问,让学生的想象飞了起来,因而也就有了这么多精彩的创造!谁能不会为他们出人意料的回答喝彩呢?尽管诗的后两句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但学生的回答早已超出了诗的本意,超乎老师的想象。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接着老师问:“那请你们都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们所说的情景会是怎样的?”通过老师的提问、点拨,学生的想象,一幅生机盎然的蜂蝶飞舞,百鸟闹春的图画就展现在大家面前了。正是因为“这么多花,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这样巧妙的设疑激思,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因此才有了“花很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蜜蜂,它们在花间飞舞,辛勤地采着蜜。”这样出人意表的想象和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思想上紧贴时代脉搏,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