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瑾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
谈到领导力,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确实,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军人,他的个人定位和思维方式会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形成很大的影响。但学生个体的领导力,却很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OEDC在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中指出,未来学生应具备与他人良好交流的能力、学会合作的能力和看大局行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不可分的一种综合素质力。
领导力也是一种综合素质力。它包含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情感,还有各种能力的综合素养。虽然并不是每位学生在长大成人后都会成长为一个领导者,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长,如果在小学起始阶段,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领导者,提升低段学生的个人领导力,对培养学生自信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团队沟通力等方面都有着正面的影响。
身为一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在班级建设中,依托丰富的班级活动,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班级岗位,挖掘领导力
班级岗位是让小学生独立承担并负责班级任务的活动,定期轮换及时总结。设置班级岗位,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领导力得到增强。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潜藏的领导力得以体现。
案例一:
自从班里开设了气象栏,每天由同学轮流填写天气情况后,小朋友总喜欢凑在黑板前,小先生似地对别人写下的天气、气温、字迹等做番评价。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总是很好奇,但往往缺乏耐心,为了让他们坚持做好记录,我又在班内开展了每周评出“优秀气象员”的活动,鼓励小朋友对气象员的记录作出一定的评价。
这天中午,我刚走到后门,就看到他们又和平时一样聚拢于黑板前,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讨论着。班里的淘气大王小高和小朱同学也拼命地向前挤,仿佛是群看到花蜜的蜂儿。我心中有些得意,暗暗想: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朋友们已经能很自觉地评价小气象员了,不错!可还没得意完,我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小高的嗓子飞过人群、穿通窗户,传得好远:“他们的天气记得不对,我来改!”边说边往里挤,手里拿着粉笔正想往黑板上写。小朱也不甘落后,嚷着:“我知道的,我来!”说着就在黑板上画了些很难辨识的符号。这时,站在一旁的其他同学也忍不住了,有的也捏起了粉笔头,伸长了脖子和胳膊,想在黑板上留下自己独特的记号。还有几位女生着急地喊:“不行,你们不能写!要让当天的小气象员写。”一时找不到板擦,她们便灵活地用上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一手下去,字没擦干净,黑板上却多了五条长长的掌印。
看到教室前乱七八糟的这一幕,我呆了一下,一句“安静”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教室里已经有人大声地说了出来,“安静,都下去,不要在黑板上写字!”
黑板前的小朋友听到这句话,一下子都散开了,黑板前恢复了宁静。
说话的人是谁呢?并不是值日班长,而是一个学习一般、在其他表现也并出十分出色的孩子——小邵。为什么他说的话会这么管用?喔,他的岗位是“板长”,平时,黑板的整洁就由他负责。平时,他会非常用心地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其他同学看到眼里,记在心中,自然对他多了敬重,在管理黑板这方面,小朋友们自然愿意听从他的话。
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也通过体验不一样岗位,挖掘出自己潜藏的领导力。
二、融合学科建设,显示个人智慧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级建设、学生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现在的学校工作设置,班主任往往身兼数职,大部分班主任的另一重主要身份大多是主科老师,在小学阶段,这个比例甚至会高达90%以上。因此,班级建设与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紧密。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融通是时代对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要求,学科建设也必然成为班级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
身为一位语文老师,我就经常在班级中开展与学科相融合的班级活动。
低年级的孩子爱读童诗,爱看童话。以“小小金话筒”为主题的诵童谣、讲故事的分享会,因此孕育而生。一段时间过后,一批声音响亮、落落大方的“金话筒”产生啦!这些小小金话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成了班里的第一批领读员、主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二年级小队成立后,大家心中众望所归的小队长。
他们的个人魅力在课堂内外,得以展示;他们的个人威信在活动中逐渐树立。
除了与学科相关的班级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也是培养学生领导力比较直接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完成任务时需有一位具有领导力的学生带领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可以让学生体验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行为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学科教师理应把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教师们需找到培养领导力与各学科相交叉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与意识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培养领导力可以无处不在,并自觉吸收领导力的相关知识,增强培养领导力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三、开展小队活动,提升领导能力
案例二:
新学期开学,班级里都需要重新进行环境布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学期,我把这个任务分给了每个小队。
在布置前,我在班级里让孩子们回顾以往老师是如何布置教室环境的,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提炼了3个基本原则:1、围绕一个主题;2、尽量多地展示更多的学生作品;3、布置有个性;4、面向全体同学介绍设计意图。
我们又把教室布置根据区域和功能进行了划分:知识性环境,如图书角、生物角、信息栏等;挑战性环境,“你追我赶”“日积月累”等,体现常规和学科内容评比;展示性环境,如书法作品、摄影作品、作文小报等,每学期,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至少有一次上墙的机会,体现班级是大家的,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特色环境,体现本小队的特色活动等。
东风已至,说干就干。教室布置开始了。每个小队都领取了各自的布置内容,并面向全班同学发布板报主题、征集素材。素材收集齐全后,由小队长带领成员一起挑选作品、设计框架、张贴板板。最后,建立“班级小小讲解员”队伍,主要由小队长和小队“志愿者”,向全班同学介绍小队成员设计的初衷、过程中的感受。
在介绍中,有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自然十分开心;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小队长也能侃侃而谈,觉得别人说得有道理,还会欣然接受并再次调整。
教师把环境的变化作为教育的最佳资源,小队长在前期设计、中期布置、后期介绍与回应中,始终起到了主导作用,他的个人领导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队是二年级学生开展许多课内外活动的固定组织。相比较整班活动,小队活动有着许多优势,人数少、好管理、活动时间和空间更广阔,尤其利于校外活动的开展。但也因为人数少,教师参与少,更需要小队长拥有良好的组织力、领导力。
小队活动,充实了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个人同他人、集体、社会的复杂关系,并在实践活动中履行所掌握的品德规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小队活动的主题,除了教师指定的主题外,还可以根据小队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小队成员的家长资源,开展非正式的活动。春节前,我们班的小队长就开始策划起来了。有的请爸爸妈妈联系了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有的开展城市生存挑战,体验团队协作;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做饼干、做碟糕,提升动手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更锻炼了这些小队长,他们要主动和家长沟通,表达小组成员共同的活动愿望;他们和父母一起,统计参与活动的人数与联系方式;他们在活动中忙前忙后,为小队活动的正常开展出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是真正的主人,由他们自己设计、组织、、参与、管理的活动,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积极的作用,也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同样,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也需要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首先,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树立培养自身领导力的意识。最后,学生需要通过与同伴、老师、家长乃至社会人士的交往来提升领导力。有交往、有沟通,只有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活动过程中体会领导力这一意识,才能对领导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