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
庆元县竹口镇中心学校 浙江省丽水市 323800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解决难题的知识外,还要面向学生提升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措施
引言:
小学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家长十分重视的学科,原因就在于其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且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师“一言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学生被迫的接受知识和进行机械的习题训练,并不是高效课堂的体现,也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要求。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最新要求,提出以下可实施的能够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举措。
一、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生活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广泛开展生活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数学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不仅仅是课堂内容的引导者,还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在讲授数学知识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课本的学习内容,适当的融入生活化的元素。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生活化教学更加顺利的得以应用,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2.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营造生活化氛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师在上课时可以灵活利用现代设备。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加入贴近生活的例子、生活中常见的图片以及动画等,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经过调查发现,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当下的应用较为广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源,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3.通过实践活动,推动数学教学,通过让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真正的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除此之外,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彰显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便于在今后大范围运用。
二、巧妙融入情景教学的方式
据有关实验显示,在所有的接受性知识中,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实际有关和能够具体应用的知识印象最深。在这个研究结果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学应当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实际,为其创造有关的知识应用的环境与背景,即创造有关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沉浸式的教学体验。
首先,教师应当对教材有充足的的了解,能够在对自己所讲授知识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师需要进行充分地备课,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重难点,对于适当引入教学情境的环节和对应知识点进行有效发挥,创设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甚至是运用知识。
其次,教师所设置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其生活经历和经验体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各年级的生活体验。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其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单纯依靠数字进行运算的加减法过于抽象,学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情境,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创造情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易于了解的事物进行加减法情境的创造,如以在座的学生为抽象数字的依托,进行加减法初期教学。
情境教学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抽象运算知识以及枯燥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开展分组教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水平发展的速度各不相同,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并进行阶梯化的学习任务安排,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目标,最大程度的开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进行完理论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对学生布置练习任务时,要能够体现出分层练习的思想,提供几个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选项供学生进行选择,这样既避免程度较好的学生错过深度发展的机会,也避免了程度较差学生因练习过难而产生厌学心理的可能。
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生内部进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一定的机会和条件。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表现和成绩水平进行合理搭配,人数不宜过多,应当控制在3-4人为宜;分组完成后要对学生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追踪评价,观察其表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小组内成员搭配不合理的要及时进行调换;对于小组学习表现不积极的同学要及时进行鼓励,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而小组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主导作用。
四、注意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思想活动丰富,创造力强,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想要引起教师的关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互动情况,多创造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重大节庆活动,开展主题趣味活动,在游戏活动以及互动交流之中增进对学生的理解,了解他们所思所想以及性格表现,帮助学生确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纠正不当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开展心理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在日常的接触过程中增进学生对老师的理解,缩进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才能增进师生关系。
日常课堂的互动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形成民主开放的班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师生关系的增进,有利于学生减轻课堂负担,培养积极好问的学习习惯。
五、逐步开展有效提问模式
教师的提问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环节,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推动课堂环节的进行。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在课堂的设计中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精细设计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问的恰到好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做好问题设计,首先要明确问题的难度应该不应过大,能够使得大部分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调动起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应当紧扣课堂内容,使得学生的思路紧紧围绕课堂内容,使得学生的思路紧紧追随老师。总的来说,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设计,都应当是教师仔细打磨的结果,才能成为引导课堂发展的有效问题。
结束语:
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利用情境教学、因材施教、积极互动以及进行有效提问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应当做学生高效学习的促进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两个方面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拉毛吉.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7(5):126.
[2]左成文.对提升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探讨[J].中外交流,2017(23):292.
[3]白玉芳.浅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8(17):212.
[4]田晓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