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
奉节县海成小学 邮编:404600
摘要: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多,阅读能力就成为学生学习中培养的目标之一。而语文教育的侧重点就是学生首先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好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看书、交流和写作能力,在阅读一篇精彩的文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高,能很快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大概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从文章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爱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 能力培养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能够自主的阅读书籍。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起伏比较大,处于被动状态,并且缺乏阅读兴趣和方法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起点,倡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等方式来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给人以知识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课外阅读.[1]
1.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积极向上的心理。而平时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榜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通常教师比学生要早阅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文章内容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班集体那些比较爱读书的学生作为典范,比如在开展“我爱读书”班会上,请学生指出了解爱读书学生的动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意识到只有爱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学生可以从书籍中汲取无穷的精神食粮,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班级就会涌现出一股爱读书的热流,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越来越浓厚。
2.适当激励学生的热情。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虚荣心都比较强,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学 生。适当的可以对于学生有个小物质上的奖励。[2]比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奖励一支卡通铅笔以资鼓励。
其他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为表现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认可、以及一些小东西鼓励,学生就会自己要求自己,要比受奖励的同学做得更好。这样,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的热潮中。
三、选取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
目前社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就算平时学生喜欢看看自己喜欢的漫画画册,家长都有可能会阻止。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不够丰富,对于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学生都有可能因为词汇量积累的不是很多无从下手。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一个语文成绩学的好的学生,大多数可能是因为平时喜欢读书,在完成学校的作业后,会读一些好的刊物提升词汇量的积累。[3]作为教师,可以平时推荐学生一些好的刊物,让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以读一读,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激励的书籍给学生,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籍,学生通过对文章各个篇章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可爱的动物,有趣的昆虫,奥妙的太空,而且对于自然界的规律及科学的探索有了一定的认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喜欢提问,爱探究的好习惯。
四、进行正确的指导阅读方法
很多学生因为对阅读提不起兴趣,都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阅读方法,存在着盲目的阅读。而盲目阅读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指导阅读的人。教师在平时授课时,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三读法”-精读、略读、浏览。比如:对于书本上的必读课文或者名人传记要用精读法,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明白地可以暂停下来,做上标记,方便查字典或者向老师请教,理解了再往下继续,对于平时喜欢看的童话、故事类文章可以采用略读法,快速的阅读文章就可以了解文章大意,而对于报刊、杂志采用浏览的方式,有些甚至读个标题就打住。针对于以上所讲三种阅读方式,学生要灵活运用,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大大提高,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像某台综艺节目《一站到底》里面所有参与的选手,平时的阅读面相当广,每一个选手背后都是坚持不懈阅读大量书籍积累的成果。
结语: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从而能达到好读书的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全部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实现是很不现实的,也是及不科学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课外阅读主要还是在家中进行,所以家长也要积极的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阅读环境至关重要,不仅学生读,家长也可以和学生同时读,这样不仅给学生以鼓励,还可以增强自己的阅读知识,全家共进步,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周成佰--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2017
[2]陈松--浅谈小学生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J].基础教育与教学.2017
[3]彭纬红--浅谈小学生高年级课外阅读能力培养[J]学周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