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校园足球工作室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陈浩
[导读] 在区教育的指导下成立了本工作室,采用调查研究法

        陈浩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贾里小学          515642
        摘要:在区教育的指导下成立了本工作室,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在参训、上课、开课、训练、送课等等方面的锻炼后,成员老师在校园足球方面的执教和带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所在区域也起到很好的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足球  工作室
        随着教学、教研形式的多样化,“工作室”的开展成为了近些年的一个方式。加之校园足球在我国声势浩大的推广,校园足球工作室应运而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农村学校众多。植根于农村,农村的工作室,特别是“农村校园足球工作室”作为课题的探究有期深远意义。
        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我市第一个体育工作室,主题为:校园足球,并为之开展了相关的探究。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等各级都非常重视,在工作量、资料、设备等科研的条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支持下,自2015年以来,教育部接手校园足球的开展,但一刹那间要全面实施校园足球,传统思维上的“师资”问题尤为突出。原有的师资在校园足球方面有些薄弱,如果等到国家培养出足够的足球专项的教师又不现实。
        “如何让体育非足球专项的老师、甚至非体育专业的老师上好足球课、带好足球队、做好校园足球的相关事项呢?”是各级一直在探索的内容之一。
        课题将运用: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一、通过对我区体育专业教师的调查、比较、分析,发现我区的体育专业教师还是人手不足,我们区是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数量还需每年逐步补充,个别学校甚至没有一个体育专业老师,各级推广校园足球的压力不小。
        二、通过对各成员单位的实地考察,从教师求学和工作经历,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学生和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本工作室成员的个体进行分析,1、成员具备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有较好的连贯性,男女结构合理,具有研究价值和说服力;2、有公办和民办教师,分布合理;3、吸纳的教师中有非体育专业的,但学习意向浓厚;4、成员老师地域跨度大、年龄跨度大,有几位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上,不适宜再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开展工作。5、有个别老师具备一定的足球运动能力,有带动作用。6、整体年龄结构比较理想,有较强的潜力。
    各种因素决定我们的工作开展只能选择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够规范,但一定能促进提升。
        三、通过各种学习和活动落实行动研究法。
        1、工作开展之初,我们远赴省教育研究院,特聘肖教授为工作室“顾问”,作为强大的理论指引。肖教授特地为我们“开小灶”,为我们上了一节校园足球的专题课,结合他参加教育部、教育厅的工作经验,让我们对校园足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年后,我们还请到原教育研究院庄教授为我们上了一节校园足球和学校体育的专题课,结合前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又有的新的感悟。
2、工作室的专题提升。比如在成员单位江东初级中学进行校园足球的课堂教学、
校园足球的比赛组织、教练员考级等等方面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市教育局教研员郑晓老师的精彩讲课,让我们在教学技巧上有了更多的启发。
        3、充分发挥各级的培训机会,分期在不同级别的短期脱产培训进行提升。在工作室的学习基础上,送教师到广州体育学院、中国足球学校(湛江分教点)等高校进行省级、国家级的培训,包括了骨干教师、裁判员、教练员等,促进成员老师的基本功的提升。学习内容包括:对校园足球的来龙去脉的认识、校园足球的教学方法、校园足球的运动保健、校园足球比赛的组织、校园足球裁判知识等等,并前往渔沙坦学校现场观摩学习。参训人员包括江东初级中学的吴银宏、黄焕桂老师,古巷中盛学校的王进林老师,凤塘大埕小学的苏雪蓉老师,浮洋斗门的徐丹燕老师等等。外出学习期间,工作室成员遵守培训单位的要求,认真学习,仔细做好笔记,积极参加室外的实践,努力提高足球运动技能,获得各位导师的好评,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通过引导工作室教师参加教练员的级别考试,提高教师的专项能力。古巷枫洋初级中学的陈壮喜老师参加E教练的培训,凤塘大埕小学苏雪蓉老师和龙湖市尾小学高福老师参加了E级、D级教练员的培训。时间紧、学习难度大,但几位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到了更加专业的技能,大大提高了带队能力,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5、组织教师利用假期进行不同学段的教案编写。分工如下:浮洋斗门的徐丹燕老师和龙湖市尾小学的高福老师负责水平一的编写;登塘林妈坡陈少彬老师负责水平二的编写;凤塘大埕小学苏雪蓉老师和古巷中盛学校的王进林老师负责水平三的编写;古巷枫洋初级中学陈壮喜老师负责七年级的编写;江东初级中学的黄焕桂老师负责八年级的编写;江东初级中学的吴银宏老师负责九年级的编写。积极学习学习他人教案的优点,结合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并在疫情后期的线下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实践。
        6、疫情期间,我们对校园足球的探索仍然没有落下。

首先是购置了“体育与健康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邮寄给所有成员进行自学,组织所有老师利用微信群进行线上交流。交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各自在上一年区校园足球比赛中带队或执裁的“得失总结”,另一个就是读“体育与健康教学关键问题指导”的心得体会。所有老师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交流会有切身的心得交流。
        7、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不定时听课,促进教师发展。收集所有老师的个人授课表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不定时对所有老师进行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真正落实“特色复核”中的“足球进课堂”。
        8、工作室成员组织公开课交流。江东初级中学黄焕桂老师精心为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我们还现场评课交流,大家对校园足球课题教学有了更深的感受。对小学、初中在运动密度、运动强度上有了新的认识。
        9、通过“送课下乡”,促进教师在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的自我提高,组织现场镇级评课和交流,也带动非工作室成员单位的区域发展。我们工作室的龙湖市尾小学的高福老师在归湖狮峰小学的公开课非常成功,得到所有听课老师的好评,归湖中心学校的领导大力肯定了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10、通过组织校内足球联赛的开展,促进成员单位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复核”项目的落实。我们指导的大埕小学足球联赛及开幕式,是凤塘镇有史以来最大的也是第一个大型的足球活动,还有协助古巷中盛学校的“足球嘉年华”。
        11、通过区域性的交流进行提升。利用地理优势,组织两所初中江东初级中学和古巷枫洋初级中学以及两所小学登塘林妈陂小学和凤塘大埕小学足球队分别进行交流。比赛中,4个学校的成员老师充分发挥了所学的知识,临场指挥能力有所提高,执裁的老师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促进了教师在球队建设和赛事组织工作上的锻炼和进步。
        12、通过组织工作室成员及单位参加区、市、省举办的各种比赛,促进教师的进步。凤塘大埕小学获得U10女子冠军,江东初级中学获得最佳射手,其它几所学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人次入选区最佳阵容,老师们被评为“优秀教练员”或“优秀裁判”。
        13、为了不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我们工作室前往汕头市南澳县与省级体育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该课题是南澳县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课题,“殊途同归”,虽然探索的细节不一样,但都是在研究如何提高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方向上努力,最终追求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质的提升。对方课题组的一些具体做法,各自学校的和成员联动的工作开展等,都让我们有所感触。
        14、通过论文等的撰写促进教师从实践到理论总结的提升。古巷枫洋初级中学陈壮喜老师的论文获得市二等奖,凤塘大埕小学的苏雪蓉老师的足球论文获得区三等奖。同时组织全体成员撰写论文,发表于《广东教学报》。
        15、其他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不同层面的交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比如分发“省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与常规(试行)”、“大课间”相关书籍进行自学,提升了各自学校的“大课间”质量等。另外,苏雪蓉老师参加了粤东体育课题的研究,徐冬燕老师参加了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室的教学教研氛围有所提升。
        16、由于工作室的开展有一些效果,前年电视台专门就校园足球采访了工作室主持人和苏老师,对区域内的校园足球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17、各成员老师和单位,积极组织学生训练夏令营项目,带领学生60人次参加我市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并有多人次入选最佳阵容,让自己和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8、经过各位成员老师和所在学校的的努力,凤塘大埕小学和江东初级中学等几所学校通过了“广东省校园足球学校”和“全国校园足球学校”的申报、审核和复核!并在复核时得到了省校园足球委员会专家们的肯定!
        通过各位成员老师积极参加不同级别的培训累计700多学时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足球基本功的示范能力,结合各自的经验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解决了课堂示范问题,做到“自己上足球课”、“自己带足球队”。各位老师在学校也组织了不同层次的比赛,营造了浓烈的校园足球氛围。同时也促进各校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完善,比如凤塘大埕小学和江东初级中学的足球场的建设,校园足球方面的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在校园足球的不断开展之下,各校学生的体质都得到的大幅的提升。
        除了各成员老师的进步,我们通过朋友圈、“美篇”和几个公众号的发表文章、视频等,有了几万的点击率,以及电视台的宣传,甚至跨越地域到潮汕乃至我们省一些老师都得到了交流和促进。
        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离不开成员单位的领导、所在镇区的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区、市教育局和专家组的大力支持,期间还涉及更换校长、职务晋升、调动等因素。课题结题不结束,我们将继续跟进、巩固、发展,也希望课题的结题能给师资薄弱地区的校园足球开展有启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亮 殷利.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57-03
2、孙万琪.名师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CNKI:SUN:NJCM.0.2017-19-254
3、杨鲜枝.名师工作室与区域教研联动实践探索.中国数学教育.2019年22期.ISSN:1673-8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