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简单”的环境在儿童的视界里“丰富”——例谈园本“布艺课程”环境创设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2期   作者:贝蓓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贝蓓
        常熟市游文幼儿园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教育就是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向期望的方向发展。本文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理念,遵从儿童需要和兴趣,融入当地资源和特色,探索园本“布艺课程”环境优化策略。
        关键词:儿童视角;园本“布艺课程”;环境创设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游戏环境必须适宜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布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布艺”,能让幼儿收获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而园所所在地,是一个服装产业发达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布艺资源。于是,我们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确立了以布艺为特色的园本课程,开始了布艺课程的环境创设。
         一、回归本原,寻求环境创设的朴素理念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我们积极开发利用园外环境,特别是利用社会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环境创设有地方缘由
        我园地处物产丰富的轻纺工业园区,依托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彩衣寻缘”文化体验活动,拓展园外环境。在纺织工业园,孩子们从丝线、纺织、印染各个环节对一块布的产生有了深度的了解。回园之后,经过与孩子们的探讨商议,我们形成了“织”、“染”游戏体验区。
        2.环境创设有生活源头
        园所所在地拥有华东地区最大、最全的布匹批发市场,商店里有上万种不同品类的布匹。在参观过后,孩子们提出,要在幼儿园也设置一个花布工坊,就像布匹市场一样,想要用什么布就可以随时取用。于是,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不同的风格、材质、花纹的布。一个小小的花布工坊就建立了起来,这为幼儿布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丰富的物质资源。
         3.环境创设有文化愿景
        彩衣堂是常熟名人翁同龢的故居,在这个秀丽典雅的江南小园里,聪明勤劳的常熟人民把横梁上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地砖上生机勃勃的奇花异草变成刺绣的图案款式。慢慢地,常熟的刺绣风格便自成一派,彩衣堂也成了刺绣的代名词。为了更深入地感受本地刺绣文化,领略工业化刺绣,我们与孩子们来到了翁同龢故居以及彩衣堂刺绣工坊进行参观实践。参观过后的孩子们对于自己缝衣刺绣充满了兴趣,于是“裁”、“缝”、“绣”、“创”等游戏体验区就应运而生了。
        二、回归本真,寻求环境应用的真实状态
        蒙台梭利提出在主题活动中要提供相适宜的环境材料,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潜移默化地促使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然后自发自主地产生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在快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使得自身各种能力得到发展。这正与课程游戏化的精神相统一,于是我园在布艺材料的应用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索,通过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层次性
        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针对各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我们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比如在《刺绣》活动中,大班幼儿可以利用大型的刺绣架和自己在木工间钉制的小型绣架,在布上先用勾线笔进行设计,接着直接用针、线进行刺绣活动;而针对中班幼儿,由于他们小肌肉发展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发展水平远不及大班幼儿,因此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是洞眼比较大的麻布和塑料针,帮助中班幼儿能更有效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2. 材料的多维化
        儿童游戏活动的步调决定材料的多维化,投放用途多样的材料能使材料物尽所能,帮助幼儿从多维度获得多角度经验。比如“百变魔布”,它是一块长1米5,宽0.7米左右,字母贴对半贴的废旧布块。它可以是体育玩具:小班的孩子们用它来袋鼠跳、毛毛虫爬;中班的孩子用它来当搬运工、网小雨;大班的孩子用来迎风跑、拔河。它可以是表演工具,孩子们可以用来表演《老鼠娶新娘》、《舞龙》。在孩子手中简单的一块布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3.材料的流动性
        在园本布艺课程中,材料的流动性也是一大特点。我们尝试运用“订单式”“多坊联动”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困境。通过发起订单——接单制作——派单交接的整个流程,让活动资源自然流通起来。以《制作香包》活动为例,当布艺坊的孩子在完成裁剪、缝纫、装饰等劳动工序后,便向小农场发出“订单”,邀请同伴用香草、菊花、橘皮等材料来填充捆扎。如此,在相互合作的游戏状态下,区域间形成流变的、鲜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三、回归本色,寻求环境教学的多元模式
        我们以布艺环境创设为切入点,探索环境创设与课程、教学,幼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墙壁”与教师、幼儿的“对话”。
         1.有记录的环境
        正如马拉古奇所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壁面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因此,当你步入园所布艺坊、布艺走廊,你会发现孩子的调查问卷、记录图表遍布其中;孩子童真的语言、精彩的表情都被教师用文字、相机记录下来;完成到半途的作品、操作材料正等待着主人下一次的光顾……
        2.能互动的环境
        走进布艺长廊,几个大染缸靠墙站立,仔细观瞧,缸底还残留着上次缸染后留下的颜料残渣;晾晒区里,小木匠们自制的晾晒架上经常会出现孩子们的印染作品。不光如此,印染家们还会将他们的布艺作品提供给裁、缝、创等游戏专区,供他们进行二次创造。在布艺博物馆里,还有数十台iPad,里面存储了教师精心挑选的各种布艺图片、材料,幼儿在自行翻阅后,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
        3.可生成的环境
        瑞吉欧教育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自从开设了布艺坊,小朋友们对于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对于布的玩法也推陈出新。在玩布的同时,孩子们对花布上的图案也产生了兴趣,孩子们各自回家去寻找图案,了解寓意。他们发现了许多“吉祥图的秘密”。孩子们从寻找探究到分享讨论,最后还开始自己创造吉祥图案,新款“五毒衣”、“长寿花”等逐一问世。孩子们对于自己的设计非常自豪,强烈要求将其与其他班的孩子分享。于是,我们将孩子们对吉祥图案的探究过程呈现在了我们的布艺博物馆中,将“吉祥图案设计师”投入到了“创”游戏体验区,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学者朱永新曾说:“生命之花的绽放是美丽的,生命之果的采摘是幸福的。但是,从种子破土,它所穿越的一个个日夜,一个个四季,都是寂寞的,需要我们用忠诚、用信念、用爱去承受和担当。” 园本课程环境的创设过程亦然如此,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理念,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层次、具有选择性及自由度的园所环境,让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学习活动发展各种能力,支持孩子的多元表达与个性发展,是幼教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也是践行《指南》精神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0-251.
[3] 黄红丽.浅议幼儿园教育与社区资源互动的开展与组织[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07,(11):247.
[4] 黄琳甦.利用主题活动中的环境材料,促进幼儿游戏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