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华 熊雅静 宋卿卿 胡华芳
萧山区宁围中心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311200
【摘要】本课题提出了以“思维导图”为辅助载体开展幼儿前阅读活动实践研究,通过“一、三、二的路径”即一个主体:创设自主环境,让幼儿成为猜测、想象、创造和表达的主体;三种方式:利用“环形图、流程图、气泡图”辅助开展前阅读学习;两项策略跟进指导:着眼“相识相知、适时适宜”两维度护航。从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升思维水平;改变教师理念水平提高阅读指导能力,为园所阅读项目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操作范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 辅助载体 幼儿 前阅读
幼儿园“前阅读”重点聚焦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学习和获得的图画书阅读的核心经验,而核心经验的获得需要良好环境和有效路径去帮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图画、文字和口语对应关系的感知,提升阅读兴趣,获得创意阅读的学习策略。而在日常前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爱“画”故事的孩子,他们喜欢用涂鸦、绘画将观察及想象内容简单的画下来,老师和家长也会帮助他们抓细节,理关系,进行有规律呈现,并引导他们与图互动,带着思考去阅读、去记录,去讲述,这样方式实施后对激发阅读兴趣和深度阅读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这样的画图呈现方式不就是“思维导图”初形。从而让我们思考:“思维导图”对幼儿前阅读学习的意义:大班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上 , 并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能够逐渐理解一些因果和事件顺序等。如把阅读作品中的这些关系通过形象、生动的画的方式将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变成可看得见的颜色、线条、形状等,具体地再现画面,对改善幼儿图画观察方法、提高幼儿理解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和推进自主阅读,增强讲述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幼儿在前阅读学习中,借力“思维导图”为辅助载体开展前阅读学习,以此建构一种幼儿喜爱的阅读学习方式。
思维导图:在本课题中,它是开展阅读的一个辅助载体,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选择适合阅读的材料,引导和鼓励幼儿通过运用“环形”、“气泡”、“流程”图等三种方式将阅读中的关键信息用画图、符号等方式进行趣味性、创造性地呈现,并进行回忆、表达和想象,帮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思维锻炼,提升阅读兴趣,获得创意阅读的学习策略,进而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
一、操作围绕一个主体:
在实施过程中,创设自主环境,让幼儿成为猜测、想象、创造和表达的主体。即根据幼儿学习的轨迹,从最开始的认识、复制,并进行简单模仿,然后完善、拓展、描述,最终内化,顺应幼儿语言发展的轨迹和阶段,匹配思维导图,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制订恰当的目标,真正围绕幼儿这个主体展开。
二、”思维导图”三种方式:
(一)以“环形图”为辅助载体的分组阅读学习
1.操作定义
环形图由两个圈:里圈和外圈组成。里圈用文字、数字、符号或是图画描述幼儿在书中看到的核心主题,外圈则用文字、符号或者图画对主题进行描述和反馈。用来定义在图画书中看到的一件事、物体或现象,或者图画对主题进行细节描述和逐层展开的过程,给幼儿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就能填什么,想到什么就能说什么。环形图的优势是让阅读内容积极展开。
如:绘本《蚯蚓的日记》,内圈以蚯蚓为核心主体,外圈对蚯蚓每个时段写出的日记内容,幼儿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通过绘画、符号、简单的文字等进行记录,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图片进行系统、逻辑的归纳、梳理,便于幼儿能看着图片进行讲述及他人的理解。
2.操作步骤
在活动前,教师事先投放一些适合“环形图”呈现的图画书(如《蚯蚓的日记》、《晴朗的一天》、《小猪变形记》、《大脚丫跳芭蕾》、《活了100万次的猫》、《朱家故事》、《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并准备一张大纸,画好“环形圈”,然后让幼儿自由阅读相应的图画书,找到图画书中的中心主体,如:动物、人物或某事件等,在内圈用图画、符号或简单文字表示;其次再依据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人、物、事件......)在外圈做简单的梳理并记录;第三依据记录内容,进行介绍,也可增加对绘本故事中的不理解处或有其他想法的包括喜欢不喜欢等的表述;最后可再进行阅读和探究。因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及绘画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应以幼儿为主体,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表现方式和观察角度,也可有创意的表现,从而使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和建立记录的自信。这类环形图可通过分组阅读形式进行操作练习,从而更好的掌握使用方法,更加深入理解图画书的作品内容。
(二)以“流程图”为辅助载体的个别阅读学习
1.操作定义
故事书中存在事件发展、时间前后等逻辑关系的都比较适合用“流程图”进行呈现,以此帮助梳理顺序,加深关系之间的理解、引发思考的连续性。“流程图”的优势是让表达秩序井然。
如:绘本《生命周期》中,为帮助幼儿理解,可制作关于一个苹果的生命周期的流程图,苹果可先从种子开始,会开花、树上会结苹果,可把苹果摘下来装在篮子里,最后做成香喷喷的苹果派。看起来很简单的流程图,但是这种图对幼儿们在思维的条理性和关注事物联系性等方面帮助是非常大的。
2.操作步骤
在操作中是参照“自主阅读——画(拼)线索图画——展示流程图——表述”的基本步骤及相关要点展开。首先在阅读后,找到中心主体(人、事、物)用简单的符号、图画或文字表示;其次将图画书中的情节、时间等发展顺序用图画、符号或文字形式或剪贴方式呈现,并用箭头表示顺序;第三展示流程图,采用同伴间的图示对比及和图画书上的图片情景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让幼儿介绍记录理由,引发对阅读作品内容的记忆和思考。
如:绘本《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从一个假设开始:如你给小老鼠吃饼干,下一步它会要什么?牛奶吗?玩具吗?所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情节,正好切合了幼儿们泛灵性的特点,又突破了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幼儿们在不断的假设、猜想中发现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有联系的情节进行推进,形成了流程图的表现方式。随着活动的进行,继续提问:“最后老鼠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和鼓励幼儿们继续延伸“流程图”把故事编下去,再将每组的的想法进行比对、交流,请幼儿们来讲述。
除以上具有故事情节的绘本外,还有那些带科学元素的图书都可以作为流程图的使用好载体,例如:《小水滴旅行记》、《音乐牛索菲亚》、《首先有个苹果》、《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一寸虫》、《100层的巴士》、《地下100层的房子》、《好饿的毛毛虫》、《老鼠娶新娘》等。这类流程图非常适合幼儿个别阅读时为自己的理解做的记号,从而让幼儿更加对故事书情节的先后推进更加清晰。
(三)以“气泡图”为辅助载体的集体阅读学习
1.操作定义
气泡图也叫做泡泡图,这里主要是结合画图书,利用图画、符号或简单的文字,通过一系列的气泡来描述事物及事件或人物或时间等相互间的主次、先后、关系及量的多少等。它对幼儿的发散思维,动手动脑,观察及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在日常运用中,还可依据不同内容,呈现单气泡图和双气泡(可有独立双主体或呈现重叠内容)等多种气泡呈现方式。它的优势是促进故事阅读中对细节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
2.操作步骤
挑选一些带有双主体或有比较等元素的绘本故事更加适合用气泡图来理解阅读。例如《从小爱数学》、《小猪西里呼噜》、《爷爷一定有办法》、《子儿吐吐》、《有个老奶奶吞了一只苍蝇》、《石头汤》等。首先让幼儿阅读其中一本后,寻找关键信息用图、符号或文字在中间的泡泡里记录下来;其次引导幼儿根据图画书中的故事情节,在每个延伸出的“泡泡”里呈现出来,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分裂出许多的气泡,将想法记录在气泡里;还可以让幼儿对泡泡内容进行想象、思考的基础上“分裂”出更多的“泡泡”并讲述自己的想法。
如:绘本《尼尔森老师不见》双气泡图
尼尔森老师因幼儿们调皮而失踪——来了一位很凶的斯普旺老师——两位老师的不同——发现两位老师相同处。起初,幼儿们画出的是分开的两幅气泡图图9和图10,在老师引导下:两位老师不同之处,还有哪些相同之处?都是女老师、都住在同一个房子里、都会不见——由此幼儿们将两个独立的气泡图又变成了一张有联系的双气泡图。幼儿们通过对绘本内容的理解、猜测和比较,找到了其中隐含的秘密——斯普旺老师就是尼尔森老师,原来只是老师的一次“恶作剧”,从中明白了老师为了让他们改掉坏习惯,从细节的观察和前后的对比中体会这种内涵。
三、两项策略跟进指导:着眼“相识相知、适时适宜”两维度护航
1.相识相知:触摸幼儿的阅读兴趣与形式需要
幼儿要将自己在绘本中观察、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思维趣图”,是有一定难度的,它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先注重与幼儿的沟通,找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探索某种图画书更适合哪一种思维模式,引导幼儿去思考。
(1)共定书目:与幼儿讨论、确定阅读书目,把书给幼儿,创造“相识”时间与空间,教师从旁观察了解他们兴趣与需要。主要包括:喜欢这本书吗?有重新看一遍的表现吗?最先关注到什么?同时,教师先与图画书相识,对图画书做最初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适合本年龄段幼儿吗?可能会喜欢其中的哪些内容或会碰到什么问题?哪些地方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教师通过轻松地与幼儿交流,从中了解他们对该书的理解程度,推断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设计辅助性材料提供依据。
(2)确定“思维导图”形式:因为不同的图有不同的作用,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流程图就比较适合中班,它不是用来帮助幼儿来发挥想像力,而是让幼儿的思维变得更清晰的。而“气泡图”和“环形图”,更加适合大班,可帮助发挥想像力。因在画“气泡图”或“环形图”时,幼儿会想:我要不要多增加一个泡或圈,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可以去帮助幼儿形成前阅读经验的积累,产生阅读策略。
2. 适时适宜:关注接纳幼儿前阅读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1)关注幼儿个体的不同差异
在前阅读学习中,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并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辅助载体开展阅读。辅助载体包括环形图、流程图、气泡图三种,这三种形式对幼儿的阅读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幼儿不需要也不可能在一次阅读中都能完成与三种形式的使用。
(2)追随幼儿阅读经验的建构过程
根据幼儿阅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建构过程,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及图示方式的使用,有两种情况需要调整材料:一是图示和材料的采用带有教师预设成分,因此在提供于幼儿后可能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另一种是辅助性图示的提供在于帮助幼儿从已有阅读水平顺利过渡到潜在阅读水平,因此当幼儿的能力已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预期目标上进行提升。因此教师要根据对幼儿前阅读情况的观察与评估,适时地调整方式,其目的就在于保证幼儿阅读的积极性,真正促进每个幼儿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发展。
(3)接纳幼儿不同形式的表现
“思维导图”可支持幼儿不同形式的阅读。幼儿独自阅读时,它是陪伴其阅读的工具,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发现线路;同伴阅读时,它是促成同伴交流的媒介,能引发同伴相互质疑与观点补充;亲子阅读时,它能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同时也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阅读特点与需要。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等候幼儿按自己的经验建构进程开展阅读,要允许幼儿犯错,因为在他们建构经验的过程中,并不是成功的经验才有意义,失败的体验更能引发幼儿的认识冲突,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只有幼儿自己通过辅助载体获得的阅读经验才是真成长,因此教师要接纳肯和尊重幼儿,切不可过多的语言直接指导急功近利想要达到预期效果。?
四、研究成效
(一)幼儿阅读状态发生改变,自主阅读晃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幼儿们更加愿意与同伴一起用最显性、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和表达出来,其中思维导图方式运用到阅读过程中尤为明显,这种带着策略开展的阅读活动,让幼儿们感受到抽象概念的同时也学会分析、整理、反思自我,同时幼儿们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把想法“画”下来,这个“画”的过程就是运用图画、符号、文字等方式的能力体现,因此在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前书写能力,而这种思维方式幼儿们还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所以研究发现这样的载体为幼儿们的阅读兴趣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增强,前书写能力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
(二)教师对幼儿前阅读的指导理念和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从关注“怎么教幼儿阅读”到更加关注“幼儿怎么阅读”,并会思考提供适宜的材料和形式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积累前阅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思考和创造,在教师逐步退位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归纳了很多有关前阅读的有效新策略:观察策略、活动拓展策略、图示设计策略等等,这些策略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幼儿积累了阅读经验,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分析绘本和对阅读活动的指导能力。
(三)为幼儿阅读特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操作范式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活动,不仅丰富了教育的方式,同时也优化了阅读活动的结构,为幼儿阅读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第二通过“思维导图”载体,每种方式都包含具体特点、价值与实施策略,这在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经验和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上探索总结出一些经验,是可以被教师们所借鉴的,并作为一种操作范式去实践;第三随着研究的层层推进,园所逐渐形成了“有创意、善思考、爱阅读、乐探究”的园所文化氛围,家园之间的阅读热情度也大有提升,这让幼儿园阅读活动也更显特色,更具价值。
阅读要成为一种习惯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深度都是影响阅读习惯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期间是否能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一些适宜的阅读策略或工具来帮助孩子喜爱阅读,并慧读,这条道路还需不断与时俱进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兢.在创意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台湾《学前教育》,2005,(1):20一24.
2. 陈星云 《儿童思维导图》(全六册) 九州出版社,2016年11月
3.吴丹丹.《初探思维导图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科学大众》,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