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省九江市,332000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主导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课程载体作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推行隐性教育,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应立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方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带来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与深化,真正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德育素养的综合提升。金融专业教学作为当前热门专业,其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施也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主要探讨新的教育环境下,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有效融合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融合策略,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课程;融合;探讨
在金融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强化思政教育引导,能帮助金融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向,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指导其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改变了金融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带动专业教学实效的提升。因此,着眼于高金融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探索两者协同育人之路,是高校教育改革与人才创新培养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融合的意义
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多数从事金融和金融监管工作,其担负着国家金融安全建设的重任,其思想政治水平高低对于金融工作开展效果和金融安全建设效果有直接性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带来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强化,让其更好地承担金融行业赋予自己的相关责任,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业自律意识,无论是专业课学习还是实践课锻炼,都秉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金融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金融从业需要具备的道德操守,能自觉地抵挡诱惑,做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能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升金融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正确的思政教育观引导下,学生端正金融课程学习态度,认识到金融管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产生金融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课程思政建设除了对于学生金融课程学习有促进作用,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优化,加强师德教育,督促教师自觉学习,提升完善自我,真正成为教学水平高、政治素质强的金融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做好金融课程的专业化学习,也真正带动学生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的培养,取得金融课程教学的理想预期。
二、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转变思想,积极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以完善的工作体系建构确保主流思想阵地的坚守与活跃。思政课程工作体系致力于信息技术指导下的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重新建构,创设教学资源流通共享、教育主体互动交流、话题民主探讨交流的课程思政环境,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认知,加强舆论危机预警,坚定政治立场,确保政治思想阵地的稳固。以金融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建构实现先进思想的传播、多元化教育形式的教学尝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指导,让学生始终受到健康正向主流价值思想的熏陶与引导。体系解决的是思政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的问题,是金融课程思政教育的逻辑主线,更是新型价值引导范式积极建构的实践体现。在金融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构中,主要是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之外,增加思政教育目标,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问题分析能力、实践主动性等,其既具备金融学专业的理论基础,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技能,对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金融领域专门的业务与知识了然如心,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如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等等。以人才培养导向的调整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让学生养成思政自觉关注意识,在专业学习中能自觉地进行国际热点问题的解读,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具有积极获取新知识的自觉性。
(二)提取资源,让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落地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极大丰富,既为课程思政内容组织提供素材支持,又加大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带来不良信息的冲击。而本身金融课程中也有很多思想教育素材和教育元素,以资源的合理筛选与利用,打造更多元的金融思政课堂。一方面是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关键在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金融课程等自然知识学科、通识教育中蕴含的隐性教育素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被提取与加工,思政教育熏陶与正向引导落到实处。隐性思政素材挖掘与利用的过程中要突出特色化与人性化。另一方面着手建构互联网+思政网络课堂。发挥信息技术检索、分类、整合等优势,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大格局。如推出互联网资料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调动学生思政学习与互动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需要教师基于专业知识的深挖掘,提取金融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金融理论与实务”教学中,可以借助金融行业及机构发展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再如“个人理财实务”教学中,借助基金定投等理财方式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再如在“保险实务”部分教学中借助水滴筹、轻松筹等筹款APP,让学生认识到做好保险规划的重要性。再如在“互联网金融实务”教学中,通过校园贷、E租宝等案例引发学生对金融风险问题的关注,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再例如在“税收筹划”中可以引入明星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引发学生关于诚信话题的探讨,也可以在证券投资规划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投资,规范自身投资行为等。
(三)模式创新,多管齐下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金融课程中课程思政落地必须以育人实效的提升为目标和评判标准。因此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提升是其模式建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除了内容的调整与完善,教育手段的创新支持必不可少。以教育手段的创新实现课程思政方法与路径的拓展。学生思想认知相对独立,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灌输式思政教育模式往往激发学生逆反心理。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空间结构和双向自由流通的交互方式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学生既是思政教育对象也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教学中认识到学生课程思政的主体参与价值,突出教学的双向互动,扩大学生思政学习中的参与度,优化其实践体验,以启发式、引导式、探究式教学为主,以开放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落地,思政教学与金融课程教学协同效应最优化。比如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师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与课程思政相关的金融教学视频,借助具体的金融案例提出课程思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探讨,学生可以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思考,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学习,使得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入浅出,而在集体探讨中也实现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思政教育指导。教师可以在完成金融管理的相关知识教学后,借助时事素材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一边加强专业学习,一边思考思政问题,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学习的融合。教师应基于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兴趣点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确保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能有效融合,并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教师也要基于教育的信息化变革,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程思政探讨、金融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有很多智慧化教学软件,如雨课堂、蓝墨云、课堂派等,支持任务发布、课堂探讨、互动交流、课堂点评、作业考核等多项教学功能,有效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思政教育更鲜活,专业课程教学更高效。
(四)师校协同,创设健康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具备舆论危机意识,做好舆情危机处理,让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更稳定更持久。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加大教师培训,调动教师课程思政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学习完善自我,发挥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监管作用,确保课程思政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及教育价值的综合实现。同时,教师要自觉参与网络环境监管,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自觉参与互联网相关创意产品开发,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以主流价值形态,创建正能量的媒体品牌,组织网络公开教育活动等。学校方面要重视并支持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改革,优选互联网教育平台。优选思想引导性强,且具有文化娱乐属性,覆盖学生生活服务、教育教学等各领域的线上互动社交媒介,优选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兼容性强、沟通性强的媒体平台。
结束语:对于金融课程教学来说,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必然,而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的融合路径,从体系建构、素材提取、教学方式创新和环境创设多个方面入手,以实现思政教育与金融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与渗透融合,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政治引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林,梁巧慧,彭红枫.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及实践[J].山东教育(高教),2020(12):32-33.
[2]朱丽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保险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分析[J].时代金融,2020(32):144-145+148.
[3]牛国良,吕勇.挖掘红色金融史料,凝练经典教学案例——对推进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J].经济师,2020(11):186-187+189.
[4]王学金.课程思政与金融工程专业教育融合的相关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0):107-108.
作者简介:李绍(1985年1月),性别:男,民族:汉,江西省九江市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单位邮编:332000,研究方向:金融与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