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珍
云南省宜良县九乡民族中学 652100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墨守成规,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感知、理解、消化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爱好。从五个方面谈新课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学习爱好 比较法 质疑问难 因材施教 自主、合作、探究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墨守成规。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兴味索然。这样的教学,体现不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这三年来,我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学习、探索、尝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爱好
爱好是学习的内驱动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爱好。”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巧用图画、音乐、电教媒体等创设学习情境,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的。
语文中有不少内容优雅、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爱好。??? ?
只有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才能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二、改变课堂教学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改革的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在语文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分成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讨论、实践性拓展三大步骤。如教《黄河》这一课,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然后综合了学生提出的许多疑难,归纳成下列四个问题:1、为什么要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2、为什么要描述黄河汹涌澎湃的流势?3、为什么要描写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为什么要把黄河喻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让学生讨论争辩,并把文中修辞性的词句提出来,让学生品味,领会其思想感情,体会其表现形式。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表达能力也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三、教给学习方法
古人有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的“教”不但是传授知识,更要把教会学生“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词语匮乏,因此,阅读作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培养学生用找重点词句的方法来达到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从扶到放,逐步引导。并经常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品词品句。如在教《中国石拱桥》说明文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说明文主要把握的五个知识点: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种特色?并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接触到说明文时能触类旁通。
经过多次指导,反复练习,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加深,写作文用词的恰当性逐步提高,也把握了不同文章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四、培养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荀子认为“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赞”就是说,学生没先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教师就告诉他,这叫做急躁的表现;学生只提了一个问题,而教师却告诉他两个内容,这叫做强加赞助的表现,都是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不恰当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只有启发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来围绕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也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善于“察颜观色”,留意到学生难于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加以点拔。对质疑多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久而久之,就有较多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能提出有相当深度的问题了。
五、注重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生感悟,拓展思维的深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超越自我、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
我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使课堂与学校、家庭、社会互相渗透。(1)开展读书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阅历。我先向全体学生阐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如画出色处、摘抄精美句、写批注、写读后感等。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提出阅读要求。(2)创办语文报 每月一期的班级语文报,让学生自己组稿、排版,这为发挥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提供机会。(3)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题有环保、民间风俗、社会热点等。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专心研究,才能达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①《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
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练习》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