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加强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

发表时间:2021/4/2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2期   作者:李占记
[导读] 小学语文授课中,课外阅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李占记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柏树乡水磨小学  471201
        摘要:小学语文授课中,课外阅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但是,农村小学中,因为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教育实施相对落后,在图书室配置方面更是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们拥有的课外书籍十分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图书馆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各个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那么,语文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这么重视课外阅读?其意义何在?唐朝著名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阅读与写文章的密切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说的是阅读与培养学生兴趣的关系。正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中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就枯燥无味了”。我们从古今中外无数的名人作家的成长史中不难发现:他们都曾阅读过大量的课外书籍。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有何等的重要!
        而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确定的阅读目标,显然仅靠教材自身提供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样,小学阶段的图书室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即它不仅是学校硬件建设的要求,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落实到位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增长知识、广泛涉猎、活跃思维、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
        然而,受多年来在教育资源配置上“重城市,轻农村”的厚此薄彼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了解了现状,对进一步建设是很有必要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浪费教育资源和投入。
        那么,这个现状是什么呢?
        一、“空”。就是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图书室图书册数太少,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
        二、“不合胃口”。有的学校图书室虽然图书册数不少,但其内容有的是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红楼梦》等这些名著,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让小学生去阅读,没有做到“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是说这类书在图书室不该有(成人是适合的),是说这类书在实际利用的过程中本身没有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其实用性将大打折扣。
        三、内容“杂”。有的学校图书册数倒是不少,再一看,大多是捐献的。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各种各样,显得杂乱。个别学校办图书室干脆认为:“有书就是图书室”,把图书室看成了“牛肚子”——“草料”越多越好。

有的书太抽象,有的书又过于厚重。小学生看到既头疼又害怕,根本不愿意去接触。这种办图书室的观念很明显是个误区。
        四、“摆花瓶子”。有的学校图书室图书同样也不少,就是不敢大胆向学生开放。当然,这里面有应试教育的惯性冲击作用的因素。这样,一些学校的图书就整天放在那里睡大觉,就像摆花瓶子。
        那么,这种现状有无改变的必要呢?有的人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滞留人口减少,在农村作中长期教育投资已无太大必要,这显然是不对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据央视新闻网报道,到2020年,国家将解决四亿人口的进城落户问题,但农村仍有五亿多人口,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办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小学图书室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现状必须要有所突破。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的图书室建设呢?窃以为:
        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订和建立小学图书室必备图书目录库。
        古今中外图书成山,浩如烟海。有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从中甄选出适合小学儿童阅读的书来。同时,按学段进行编辑并收集到目录库中,使得图书的配置有据可依。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古文选中对儿童有益的书,应多编制一些儿童通俗版。因为对成人来说,多读古文原著是好的,但对儿童来说,过多原著可能是无用的。无用,建设便失去了意义。即图书的配置要突出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把那些过厚的大本头书籍化整为零,可以变成若干个薄本,孩子们爱看哪些内容就看哪些内容,就像吃快餐那样,开卷而有益。建立这个目录库,还要充分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有了这个目录库,也为某些社会力量自愿为欠缺图书的农村小学捐献图书提供了参考依据,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好区域图书室建设规划。
        我国经济实力目前已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但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基本上还是相当匮乏的。这些地区的图书室建设有的几乎停滞不前。国家目前对农村小学图书配置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但有的地方财力允许),长期不建设也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做到中央和地方两个办图书室的积极性:即中央和地方每年有计划地进行这方面的投入。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地从办公经费中每年按一定比例予以投入。逐年充实,直到达到图书册数与学校的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为止。
        三、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县内各个学校图书建设网,对学校的图书室建设情况予以网络化管理。加强图书校产监管,建立严格有效的图书借阅制度,以防止学校图书边建设边流失的情况发生。建立图书补偿机制,图书遗失多少,报废多少,由学校补偿,使图书室建设长效运行。
        四、学校每周开设几节阅读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将阅读课的是否有效开设纳入到学校考核体系中去,并由县、乡两级教育部门监管督导实施。
        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陈旧率大大增加了,故对涉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要做到与时俱进,每隔若干年就要将最新的东西充实到图书室中来。
通过这样的努力,农村小学的图书室建设就能朝气蓬勃地健康发展,就能达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关于阅读方面的既定目标,为广大农村地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对优化城乡教育结构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旭丹, 张智勇.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4, 000(008):142-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