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丽琴
江西省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江西 高安330800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须加强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不仅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熏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
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聋校的语文教学也迫切需要改革。笔者深感聋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又学会了知识呢?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艺术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听课、调查和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初浅的感想:
一、提高绘画技能,交流感悟文字
1、引导画图,潜心会文
引导学生利用感觉转移,调动其他感官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去发现新的问题,新的境界,其意义或许并非读懂一篇课文所能达到的。在教学课文中,利用画图来理解文意是可行的。在一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笔者听过《陶罐和铁罐》这堂课,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利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表明了骄傲和谦虚之间的关系,老师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和神态画出来。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比较难,但如果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效果就不同了。结果发现,学生很有创意,有的画出陶罐不屑一顾的表情,有的画出铁罐微笑、温和的表情,学生积极性高,表现很突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绘画技能,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绘画创作,交流感悟
绘画,是一种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有些画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能通过一些历史画面来教育学生,牢记当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样地,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教材理解比较透彻,对情节或对所描述的事物能够用创作的方式,用图画表示出来,那就说明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某教者在上《秋天》一课时,在学生理解秋天的景象和特征之后,启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把所知道的秋天的景象特征用图画描绘出来。结果发现,有的学生不仅运用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特点,还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和体会到的景物和特点全都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就证明,学生不仅理解掌握到文本内容 ,还把它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加深了对文本知识的感悟。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渗透审美艺术
1、体会形象美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描写了一些可敬可爱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意向。教师首先要细细品味教材,给学生创设各种美的情境,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形象,使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中寻求和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如一次观摩课《黄继光》,教者出示了《上甘岭》中相关片断,这样在隆隆的枪炮声中,看着黄继光艰难地匍匐前进直至壮烈牺牲,听着他坚定的呼喊声,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在教学“壮烈牺牲”这部分时,教者引导学生理解“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为什么是“又站起来了呢”?通过学生交流讨论,设身处地想象与思考,学生感受到了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2、呼唤真情实感
听力障碍的学生由于信息接受系统的缺陷,他们的情感较正常学生相比,难以沟通。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如果能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就为理解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刚才讲到的《黄继光》一课,教者把课文情境进行拓展延伸,学生了解了黄继光壮烈牺牲那悲壮的一幕,受到感染,心情激动。
教者趁势提问,让学生谈谈心里的感受:此时此刻,你想对黄继光说点什么?学生能够积极配合,畅所欲言,或赞美、或深情呼唤,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切感受到黄继光英勇献身的悲壮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得自然,身临其境。教学时,也增强了审美艺术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美,从“美”上升为“情”,才会让审美教育有真正的价值。
三、提高朗读的艺术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的导课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很重要。笔者认为,朗读更为重要。这是笔者在一次语文课改听课时的最大感受。普通学校的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读中触发情感,读中升华思想。在整个教训过程中,渗透了许多朗读方法与技巧。笔者认为,在聋校语文课堂上,同样可以尝试。这里,笔者简要谈谈几种方法:
1、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朗读时,让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与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读。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朗读、品评
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和学习伙伴一起分配角色,进行朗读。在适当的场景下,还可给同学配上音乐、带上表情和动作。这样,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朗读、交流与感悟,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实,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四、发挥媒体功能,拓展思维空间
1、运用课件,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仍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实践证明,聋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发挥媒体功能,制作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视听结合,弥补缺陷
很多聋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残余听力。多媒体课件,具有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够把情景充分地展示出来,解决了用挂图无法表达的困难;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课件,认识事物,弥补学生语言不足;还能够给学生提供鲜明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来感知,用语言表达具体形象。如课件《大熊猫》,学生理解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时,能从中很快地理解小时候和长大以后的区别,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弥补缺陷。
3、模拟仿真,拓展思维
聋生平时知识积累少,获取知识信息大多依靠直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比普通学生落后。如果通过真切的、逼真的模拟现场表现出来,就减低了学生理解文字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就能够突破教学难点。如《一篮稻穗》,学生较难理解弟弟拾稻穗和程大爷的关系,通过仿真材料,置学生于特定的模拟现场,启迪学生多向思维,学生知道了弟弟不让鹅抢吃稻穗的原因,懂得弟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多媒体课件把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融为一体,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艺术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艺术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时地把艺术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无穷的乐趣,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建建.聋生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44):75.
[2]印邦枝.语文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培养聋生审美能力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20(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