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娟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 710042
摘要:从古至今,很多名人大家都推荐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对文学知识进行积累,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因此,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节选部分进行精讲外,教师要提倡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进而促进良好的语文素质的形成。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引言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四大重要组成分别为听、说、读,写,共同构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需要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整本书阅读则是新课改背景下衍生出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丰富阅读教学课堂,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一、整本书阅读的现实意义
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整本书阅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式,整本书阅读其实是一种传统阅读方式,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高校选拔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往往忙于刷题应试,阅读有网络碎片化、娱乐化倾向,缺乏整书的阅读,很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阅读上指导多选单篇短章,侧重答题技巧,缺少整体认知,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利于阅读能力建构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与网络阅读的碎片化、随意性相比,整本书阅读能够给学生更为全面深刻的阅读体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都有更大的帮助。为此,许多高中名校还成立了书院,开设阅读课,开展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属于课外阅读的范畴,但又不同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不能放任学生随意读,而要就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深入的品味、广泛的讨论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承担起指导者、组织者的责任,基于高中生阅读现状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未来发展出发。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充分认可。在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常态。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情况看,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要同时考查,阅读量有大幅度的增加。面对升学的压力,整本书阅读也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引导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若想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探究能力,就需要教师改变填鸭式教学的习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独立的思考空间。在课前,教师应将课文的中心及重点与难点巧妙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及提问,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应具有把握学生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将讨论与问答的话题及时间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及探讨交流。例如,《巴黎圣母院》的导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该文章的期待与好奇,在探讨与问答间使学生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如,“阅读后,请学生概括出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为何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建筑、历史、政治及新的技术。”等。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还能够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指引,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二)优化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和传统阅读教学不同的地方在于,该阅读方式所需时间较长,语篇宏大且前后有着紧密联系,表达方式也极其多样。与此同时,整本书阅读多以小组讨论分析、阅读成果交流和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形式开展。因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学情设置多元化阅读活动,使文本情节、主题内容、解析方式更为生动,从而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
首先是学术形式。通常学生升至大学阶段,就要具备学术能力,但能力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因而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培养。即指导学生养成借助相关文献探索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其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只要能独立自主查阅文献,结合自身发现的问题对照文本,并基于此开展符合逻辑的论述即可。例如可开展学术微讲座。学术类著作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例如高一必读书目《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在阐释乡土社会的特征时运用了许多概念: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无讼等,学生在阅读时有一定的障碍。同时整本书涉及许多社会学知识,除了借助多渠道查阅资料普及知识,教师还可邀请专业人员或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微讲座。高中生也可深入研究自身在阅读中感兴趣的问题,并借助多渠道寻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与此同时还可应用联读形式,例如在阅读完《三国演义》后,教师可为学生补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等诗词,通过赏析诗词让学生深层次认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其次是优化活动形式。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所谓思维导图即运用线条、图画、文字等形式使无形思维可视化、形象化,具有显著的主观性、提炼性、形象性、发散性等特征。例如在阅读《梵高传》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对梵高的生命历程产生深刻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个关键词或短语总结梵高的吸引点,并运用思维导图呈现书中相关细节并进行认证,增强学生阅读深度。
结束语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重视整本书阅读,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在初期探索阶段,教师应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更加深入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本书阅读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76-78.
[2]段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0(08):83-84.
[3]王荣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及方法指导探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0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