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河南省郑州大学附属中学 450003
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初中语文作业的布置仍然不受重视,依旧存在“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这必然会产生“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因此,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法势在必行,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主要方式,并且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和作业的难以程度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实践;研究
引言:从初中语文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当前有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会用作业分层的方式去辅助语文课程教学,这种科学的作业设计方式对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主要方式
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则是提高初中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总结和归纳出了几种应用较为普遍且教学效果较为显著的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方法,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较为常用的分层作业方式主要以下面几个为主:第一种,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性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或者运用混合分组的方式,让每组之间的实力达到均衡。第二种,依据初中语文作业的难易程度去划分层次。第三种,从初中语文作业的题型出发对初中语文作业进行详细分层。第四种,根据初中语文作业的布置量进行分层。第五种,以初中语文作业的形式为出发点,对作业进行明确的分层。初中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初中语文成绩和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通常在一个班级当中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成长环境以及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略有不同,想要使每个初中生都可以出色的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那么语文分层作业教学法势在必行。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学期课程《春》这一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分层作业设计方法去激发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选取几种类型的作业题目供学生选择,用这种设计方式去丰富作业的形式,比如:第一、把课文当中的《读一读写一写》当中,对你来说较为陌生的字词反复写三遍(基础题);第二,选取2-3句你认为词藻优美、内涵丰富、描写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选择理由(基础题);第三,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一期墙报(提高题);第四,选择一段你所喜爱的文字去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下来,再把这段文字记录到你的文学积累本上(拓展题);第五,选择一种你擅长的方式,去写一篇和春天有关的诗或者散文(提高题);第六,背诵两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词,或者去搜集一些和春天相关的优美图片(拓展题);第七,另找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并和课文的行文风格做对比(拓展题)。这种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完成基础题之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选择几道拓展题和提高题,这不但可以增加作业的挑战性,也可以使作业的形式更为多样,吸引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作业,并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根据语文作业的难易程度去开展作业的分层设计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作业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语文作业层次划分的依据,促使初中生的语文课程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语文作业难易程度的分层方式对初中生的课程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具体的作业分层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基础,才可以把这种作业分层方式的效果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去增强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值得每位初中语文教师所推广的设计方式。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课程《最后一课》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借助作业难易程度分层策略去进行设计,在学生阅读完《最后一课》的全文时,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最后一课》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两套语文试卷,第一套试卷的内容问题更复杂、相对较难,第二套试卷的内容较为简单、题量相对较少,难度一般,可以让学生从二者中选择一套作答,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顺利且完美的完成作业,这种分层设计法也是极受学生所欢迎的,因为他不但适用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适用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
结束语:综上所述,语文作业分成设计的方法是十分适用于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擅于优化和创新多种作业设计的方式,使其更好地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谈“分层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当代
教育论丛,2015(03).
[2]李慧玲.实施自主开放型语文作业的探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