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向海艳
[导读] 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元素,并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就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培养

向海艳   湖北省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444300
【摘要】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元素,并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就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能力培养策略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53-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等基本任务,还承担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审美教育同步进行,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审美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认识到语文美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语文的美感、领悟语文的美境、体会语文的美情、欣赏语文的美意,从而使得审美活动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运用课文对事物的描写,挖掘描写美
        精彩入微的描写,能激起读者思想的溶入,感受到描写的形象美。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文章对事物描写的分析,通过欣赏课文的描写手法,挖掘描写美。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课《火烧云》,这是一篇很难得的写景之作。对于经常能看到的火烧云,人们往往熟视无睹,惟觉其美,难述其景。而三十年代的女作家肖红却以她灵活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文章写了火烧云上来与下去的全过程。开头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结尾写“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这一上一下形成了整篇文章的框架,而重点在“上来”部分。写火烧云上来时从地面写到天空,由静到动,相互辉映。当火烧云的霞光照射到地面时,地上的一切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小孩的脸变红了,大白狗也变红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所有的一切全被笼罩在绚丽的霞光之中,显示出艳丽多彩的静态美。接着仰视天宇,整个天空就像“着了火一般”,红霞飞舞,鲜艳无比,瞬息万变。先是色泽在变,“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这是写色泽变化之快。接着泼墨挥洒,极尽描写天空色彩变化之繁多: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什么都有,真是目不暇接,无法形容。作者渲染过色彩之后,就写形,描写火烧云的各种奇妙的形态,勾勒了、凶猛的狗、威武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的狮子,各有特色。变化极快,“一转眼就变了”,“怎么也看不到了”。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其千变万化,全在瞬息之间。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着力分析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欣赏作者的描写美。
        二、欣赏意境美,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和鉴赏能力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必要方法。在抒情性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欣赏文章的意境美作为一个教学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鉴赏美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最佳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支撑。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根据这些问题,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可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分析、想象等环节,来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桂林山水的美又是如何表现的,并鼓励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描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桂林山水的美丽画卷。
        在学生进行充分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描绘的画面,让学生与自己的想象进行对比,丰富学生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对美的意境便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感受音乐美,增加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
        和谐的音韵和节奏能让人心情愉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字描写内容的想象力。小学所选编的课文,具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教师要善于通过朗读环节加强学生汉语言音乐美的感受。教师要通过教师范读、播放名家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音韵美和音乐美。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和谐优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聆听和模仿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实践中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调动语言、思维、想象等多种学习手段,将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再现,并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实现对美的感受和表达,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这样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对学生起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总之,美感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是支撑起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在预设流程中关注美感设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言的审美性质,在提倡素质教育、以德从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言这一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寓教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思考,实现言意的双重丰收。
参考文献:
[1]张文芝.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名师在线,2018(34):79-80.
[2]马明超.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72.
[3]赵丽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213-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