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怎样从内容的角度去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申群晖 白鑫
[导读]

申群晖  白鑫    甘肃兰州市第十中学  730046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级医学信息工程  410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67-01

        常有学生说:文章的阅读理解题总是丢分太多,尤其是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方面的问题,不知该如何解决。
        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如:可以从句子的语言特色方面下手,可以从句式的特点方面着笔,可以从句子的内容方面切入,可以从句子在文中的结构方面思考……今天,我从内容角度,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略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抓重点词语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这句中,“偷偷地”形容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草不经意之间,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钻”,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同时,也写出了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形容词,突出小草嫩绿的质地,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放在句末,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二、找句子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二)、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这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春雨的细、密的特点。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春雨的细、密的特点。
        (三)、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四)、读懂句子的表达方式
        (1)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济南的冬天》)
        这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好,用雪的白,来衬托松的青,青白映衬,写出了雪中松的美。生动形象、逼真传神,写出了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美感。
        (2)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如:……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济南的冬天》)
        这是抒情句,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是一个理想的地方,表达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3)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这句就运用了议论表达方式,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五)、读懂句式的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双重否定句等
        1、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
        这句,“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2、双重否定句
        如: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纪念白求恩》)
        这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人,都被他感动。
        总之,理解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