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引入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王丹
[导读]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中,使之发扬光大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当务之急。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王丹    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中学  445000
【摘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中,使之发扬光大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当务之急。 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道德与法治课则是培养德育的重要阵地,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美德;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31-0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另一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叛逆,传统的说教有时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传统美德的融合中也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如对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学生思维发散性强的班级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侧重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经典内容,对课堂氛围较沉闷,学生课堂不太积极的班级,在选取课堂素材时要选择启发性强,利于学生积极发言的素材,同时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选取素材中也应注意到。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共通性,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案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寻找结合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富有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又融入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时代性,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精华部分,尤其是对可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的内容更要进行认真挖掘,寻找结合点,进行有效渗透。初中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识点如“孝”、“诚信”、“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自尊自信” 、“自立自强”、 “爱国守法”、“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等本身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无形中渗透着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讲《爱在家人间》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说出有关“孝”的名言警句和古代“孝亲敬长”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在《弟子规》、《论语》里面都有留下许多关于“孝”的古训和美德故事。在当代“孝”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对教材中可以渗透的美德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显现其中的德育功能。比如在将“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当讲到“网络的利与弊”,有学生列举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爱心捐助”,也有学生列举了“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地对学生渗透了关于“与人为善”和“诚信”的美德教育,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提升。
        二、注重过程引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做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意识到中华传统美德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它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那么在与同学、师长、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中要时刻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友爱同学、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对人恭谨谦让等,可以在班级组织创建中华传统美德践行手册,将同学或自身的行动记录到手册上,定期分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其二,在社会实践中发扬传统美德,不定期组织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能更好地发扬传统美德,如在参观类的社会实践中,提醒学生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基本道德,从言行举止到穿着卫生,或者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对老人关心照顾,对老人嘘寒问暖、端茶送水,学生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而且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快乐和满足,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增强美德教育的说服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才能走进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师平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素材,如歌曲、诗歌、漫画、动画、视频等材料,再通过小品、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的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助于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观。例如:在《青春飞扬》这节课,讲到“自强”时,我播放了视频《隐形的翅膀》雷庆瑶的故事,当学生看到失去双臂的雷庆瑶用脚学会了做饭、穿衣、骑自行车、穿针缝衣、游泳、画画等都发出了阵阵的感叹,我顺势利导,让学生联系自己,反思不足,都纷纷表示以后要向雷庆瑶学习,自强不息,德育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中学生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开始关注社会和生活,教师课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领悟道理,这样大大增强了美德教育的说服力。比如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讲到“冷漠与关爱”时,有学生对“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产生了疑问,分成两种观点。传统的说教很难消除学生的疑惑,因此在上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辩论前学生都很积极去查找资料,准备充分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增强了情感体验。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见死不救”视频并进行总结:生活需要关爱,拒绝冷漠。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增强了德育的效果。
        四、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
        首先,为了能够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核心,让学生能够获得源自于人类生存价值及生存意义层面的关怀,加强对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培育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健康思想品德修养。其次,教师应当营造尊重、理解和爱护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互相信任的学习体验中懂得亲其师信其道。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应当给予每一个学生充裕的教学活动参与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教学综合体验感。以《同学之间》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身边的同学中学习更多的人生智慧、专业知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从分享学科强项以及各自的特长中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以及经验。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以现场采访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客观的分析自身为人处事存在的缺陷。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的理解到相互帮助以及相互学习的重要性,确保自身的情感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增强自我的人文素养。最后,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心理换位的方式来思考分析问题。以《遵守规则》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采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播放“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思考如何为受害者提供相应的帮助,借助于逆向思维的形式从而实现以人文关怀作为学生我们价值观的取向和追求。
        总之,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教材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探索出新的方法、途径。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华传统美德会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开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刘焕让.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26-27
[2]赵玉婷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J] . 考试周刊,2018(04):145
[3]朱柳霖 . 新形势下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 ,2015(1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