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成为坚固而美丽的基石——小议一年级学生语言的积累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耿襄慧
[导读]

耿襄慧   湖北襄阳东风中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43-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她对所有学科及孩子社会性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而“积累,是构建语文之塔的金玉之砖”,孩子的语文功底,必须低年段就从积累抓起。作为一个小学大循环环境下的老师,对一年级儿童的语言积累,我认为,除了课外阅读,文本的恰当处理也可以为孩子们指出光明之路。
        一、输入法门:朗读
        我们总说,一年级的孩子像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适合规划蓝图,渲染梦想,其实这句话不尽然。
        的确,他们懂的很少,会的更少。但当你欣喜万分地想在他这张白纸上尽情泼洒,希望他按照你期望的方向生长的时候,你才发现,他早已悄然地,在沟沟壑壑的地方,长满了荆棘——坏习惯与不恰当的方法,而这些“荆棘”让日常教学的脚步迈得异常艰难。
        让我最头疼的,其实也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唱读现象。本班有三分之一来自同一个学前班,他们在朗读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拖音。上一个字和下一个字中间不断音,上一句和下一句中间不断调。他们的朗读就像老唐的紧箍咒,拖泥带水,粘粘糊糊。在这种揪心的氛围中,我一再思考:怎么改变?怎么办??
        范读,领读,带读,评析,种种方法都试过了,但效果仍差强人意。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在提醒过后的情况下稍有改观。
        朗读是情感的体现,朗读是理解的展示,我只好从内容上再试试,希望他们懂得,用声音可以表达情感,而情感的来源就是文字。
        在上《雨点儿》这课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句话让他们读得该清晰的地方粘粘糊糊,该轻柔的地方却又掷地有声。难得他们铿锵了一回,却将力道落在了“飘落”一词上。我一时无语。
        沉吟片刻后,我对他们说:“老师先给大家读两个小片断,看同学们能否感受到什么。”他们精神一振,连连点头。
        我绘声绘色地说:“小老虎生气了,噔噔噔地跑过来;小老鼠见了,蹑手蹑脚地溜走了。”
        他们笑眯眯地,等着我继续,岂料我又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不过,这次我将小老虎的“噔噔噔”读得轻飘飘地,却将小老鼠的蹑手蹑脚读得生龙活虎。他们马上听出破绽,哈哈大笑起来。我故作不解,问道:
        “你们笑什么?老师读得不好吗?”
        “第一遍好,第二遍不好!”
        “为什么?”
        “小老虎有气无力的,小老鼠溜的动静太大了,肯定会被发现的。”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再读两句:无数雪花随风飘落下来,不久,冰雹从空中狠狠地砸下来。”“飘落”被我读得凶狠无比,而“砸”却软绵绵的毫无生气可言。
        他们这次不乱嚷了,笑嘻嘻地举高了手。我说:“我找个批评老师读得不好的,重读这句话。”这一次,不用多做解释,小家伙们读得有滋有味。眼看时机成熟了,我将文本抛了出来,这一次,每个人都将“飘落”小心翼翼地轻吐出来,生怕打扰了雨点儿的清悠一般。
        这一下,他们终于知道怎么将声音与内容融为一体了。
        我笑着看着他们,心里有一种难言的情绪。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见识越来越广,可为什么朗读却越来越不敢恭维?记得从前的孩子,稍加点拨就卓有成效,而他们,新时代儿童,怎么会给人一种油盐不进的感觉呢?
        很快,我找到了答案。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的朗读终于有点模样了。或许是我不太满意,或许是我一时兴起,我兴致盎然地问:“看你们读得这么快乐,老师也被感染了,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呀,看看我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结果他们忙不迭地说:“不用,不用!”更有甚者还连连摆手,一股无须多言的江湖气。
        我的一腔热忱被淋得一点不剩,这种意料之外的、毫不谦虚的表现成功让我寻到了之前问题的根源。
        其实这群孩子不容易。在这个竞争的年代,焦虑的情绪早已蔓延到了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心里。早早地,他们就游走在各大培训机构,机械输入远远大于自主输入。自然,输出必定有囫囵吞枣之嫌。以前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老师的泼洒是他们的全部。而他们,老师的挥墨想盖住已有的痕迹却吃力,他们早已拥有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习惯,想要改变,何其艰难。再加上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思考,不对比,盲目自信,自然也不觉得老师还能教他点啥了。
        思及此,倒少了无奈,多了怜悯和决心。我决定挥刀砍断这些“荆棘”。
        因此,我坚持:“听一次再决定好吗?”
        果然,当我读完,他们缓缓睁开我要求他们闭上的眼睛,互相看看,笑了。
        我知道,这笑里,有对我的欣赏,有享受的欣喜,更有被打开眼界的快乐。我也知道,我收复他们这座坚固且荒芜城池的机会来了。
        我教会他们放空自己,全心模仿。
        这个过程虽则艰难,却成效显著。慢慢地,从他们的声音里我可以听到类似音乐的东西——旋律、节奏、轻重缓急;还可以听到类似讲故事的东西——情感、情绪、转折起伏……
        这些改变,让惶惶的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二、输出花路:复述
        学会朗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怎么才能将课堂内容深化成自己的东西呢?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复述课文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复述不同于背诵,背诵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即使不理解,一年级的孩子也可以背下来,比如唐诗,《三字经》等。
        可是复述则必须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身语言,再进行组织、表达。这种方式即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在复述的过程中除了记忆,学生必须思考课文的框架结构,否则就会情节混乱。这种思考或许暂时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但正因为此,才是一种有效的内化行为,为今后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基础。
        三、乱花迷眼:大乱炖
        另外,拓展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锻炼想象力的方法,如续编,改写,仿说,想象结局,让角色改变等等,都是便捷实效的方法。而这些貌似与积累不相关的举措,却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埋下热爱语文,善于写作的火种,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高级的积累——方法的积累。
        四、渐入佳境:课外阅读
        但是,课本这几十篇文章的容量实在有限,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成了语言积累与培养语感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在学龄前即已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这种途径于他而言是一种乐趣,但若非如此,怎样督促他们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呢?课前三分钟的故事展示,就成了学生发挥才能的迷你舞台,会读故事会看书的不一定会讲故事,而会讲故事的人一定会写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他们会潜意识地关注前因后果,铺垫,照应,这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尝试,在谋篇布局和语言的丰富多彩上都是一个挑战。
        一年级语文,如果在老师眼里就是认认字、背背诗,那么就有可能错过启蒙孩子爱语文,爱写作,爱表达的绝佳时机。希望这一系列的尝试能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建造出坚固而美丽的基石,让丰富的语言成为孩子起飞的翅膀,助孩子们蓝天翱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