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 梁治国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梁治国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主要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两大类,分别考查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和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应用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重点。而应用题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梁治国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黄土店镇中学  415128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往往是学生感到最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主要分为数学应用和实际应用两大类,分别考查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和数学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由于应用题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重点。而应用题教学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46-01
       
        引言
        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效率,也能在考试中帮助学生顺利审清题意、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获得理想的解题效率。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革新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获得更高的学习水平。
        一、发散学生思维,一题多解
        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许多题目的方法都不止一种,许多同类型的题目也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解法的题目,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切入点去解答,去诠释。这种将单一的思维模式变为多维思考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教师也不能直白了当地将题目的答案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只会让学生懒得思考,习惯性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自然也无法记到脑子里,下次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依旧无法做到运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要做的,就是简简单单地提示,帮助学生圈画出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或与之相似的题目,可以不必一次就答对到点子上。同时,当遇上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即无法通过简单地圈画关键词引导学生联想到问题背后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立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会降低思考的难度。总的来说,这种让学生主动产生联想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面、思考程度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也增加了尝试的过程,对各个知识点内容的掌握也更进一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培养学生发现题目中隐藏信息的能力
        读题能力在学生解决应用题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解题技巧能力提升一个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每次讲解题目之前带着学生理解题目。

例如在讲解题目:木工在砍伐一个木条的时候,第一次砍去了1/3,第二次又砍去了剩下木条的1/2,请问现在的木条多长?对于这类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其中重要的数字信息圈出来,然后再画一些关键词,像剩下的木条,这里强调的是剩下的,而不是整个木条,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陷入思维误区。又比如解决题目:一个绳子长一分米,将它分成了七段,请问一段占整个绳子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就有很多地方给学生埋下了陷阱,有的学生就会得出了七分之一这样的答案。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找一个十厘米的绳子分成七段,而实际上这个绳子是变成了八段,所以应该是八分之一才是对的。有了这个题目的铺垫,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也会更加注重题目给自己设下的陷阱,从而更加的谨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到题目之后多读几遍,一直到读明白了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拿笔进行圈画,从而了解题目的条件。还有一些题目中会有一些附加条件,从而让学生找到读题的技巧,缩短他们解决问题的时间。
        三、重视变式训练
        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道简单的应用题讲解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变式训练就值得我们注意。带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转换自己的思维,在面对不同应用问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加以解决。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变式训练机会。例如,在带领学生练习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冰水之间互相转换的问题,其往往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50cm3的冰在结冰前的体积是45cm3,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多少?请用百分数来表示。”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关键就是找准对照单位,也就是我们在计算过程中的“1”。在解答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多少?”这就表示冰的体积是“1”,这样就能够轻松解答这道问题,最终得出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10%的结果。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解答这类问题的思路,然后进行适当的变式,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转变问题,将问题变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多了多少?用百分数表示。”这样的变式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本质,只是将单位“1”变成了水的体积,只要学生简单地转换思维,就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大量的变式训练,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内容,对多样化的应用问题也能更高效地解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应用题的解答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来传递知识、培养学生解答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展开解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松.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20:3.
[2]王聪忠.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71.
[3]游勤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心得[J].新课程(小学),2018(08):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