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在校园里绽放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黄翠扬
[导读] 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学习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其中的精髓,感悟其中的智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意义。

黄翠扬    广西百色市逸夫小学   533000
【内容提要】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学习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其中的精髓,感悟其中的智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授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58-01

        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正是学生们智力与思想开始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开花、结果?
        一、首先,加强认识,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传统文化的渗透意识,能主动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前提所在。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教研活动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学习,可以让语文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渗透教育。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培训、学习等多种途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文本,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如课文中包含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思想宗旨、学习方法、为人处世之道、二十四节气等等,教师要挖掘这些要素,以适当的方法将这些文化与理念传递给学生,以更好地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
        二、其次,是课内传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渗透汉字之美
        小学低段的学生,刚刚入学,有强烈的好奇心,记忆力特别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基础的部分就是汉字教学,因而需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字形之美,从而弘扬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启蒙经典作为教学,将其作为学生们认识汉字的基础,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精美的课件,或者利用互联网下载生动形象的音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每一个中国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图画。识字教学中,从造字法到字根之间的结构,包括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等等,都蕴含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创设情境时,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本,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设计情境,尽量做到真实有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2.妙用古诗词,传承文化经典
        诗言志、文载道,诗词本身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因而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传承与了解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时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学习热情。如,小学一年级所学的古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采用了列锦的艺术手法,把山村中的烟村、亭台、花等意象有机构成了一副山村秀丽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首诗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再如《忆江南》,诗人用分明的色彩描绘了江南美丽的风景,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示江南风貌,让学生能够从屏幕上一睹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风采。
        三、课外诵读,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1.加强课外阅读,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需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有趣而又富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故事,例如历史故事“悬梁刺股”,孙敬在夜里读书时,为了防止自己睡着,将头发悬在屋梁上,而苏秦每次读书困倦时便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从而保持清醒,这种奋发读书的精神需要我们传承。这种精神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与认知特征,选择一些适当的传统文化书籍,如《百家姓》《三字经》《中华成语故事》《中华神话故事》《中华美德贤文》《声律启蒙》等,制作成阅读清单,推荐给学生课余阅读。鼓励和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开展亲子阅读,这样既可以拉近亲子距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级营造良好读书氛围,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读书活动,比如:《讲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讲成语故事比赛》《好书推荐--中国古典名著》等,让学生在读书会上讲自己熟悉的历史人物故事,推荐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书籍,与同学们分享其中精彩的片段,或者对文中感到困惑之处展开讨论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积累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2.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发扬传统文化知识
        为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园广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每天早上课前和中午、下午放学时间播放经典诗词吟诵,学生排队放学时,还可以边走边背诵古诗词、或者三字经等优秀文化经典,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结晶。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与传承,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