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下   作者:廖萍
[导读]

廖萍    四川省中江县古店中心校  6181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3-064-01

        我国的传统文化,它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因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那些深奥的古文他们难懂,因此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三字经》和古诗词的教学。这两项内容不仅便于学生朗读和背诵,在语文教学中还有着以下作用:
        一、首先,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一切发展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习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力是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的。朗读的过程中,除了文字理解能力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之外,文字记忆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记忆力的提高促进理解力的加强,同时,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而经常朗读、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词,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第三、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文,是灿若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情感的沉淀,历经时间的淘洗,永不磨灭。几千年来,古诗文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谱写了我们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我们审美的情操。古诗文里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有的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因此,多读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传统的文明礼仪之邦。《三字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
        第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传统文化,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传统,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传统文化,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传统文化让学生高尚,传统文化让学生有内涵,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出了做人的意义、做人的价值、做人的尊严!
        第五、培养语感。语感——语文教育之根本。
        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透彻。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承下来的古诗词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而且词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压韵,读起来有轻重,有快慢,有起伏,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的韵律美。
        第六、提高写作能力。
        《三字经》、古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作者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我们能经常鼓励学生诵读,学生积累的语言多了,素材多了,写作能力自然也增强了。
        第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就会有表达的冲动,说出来的话也会带有诗的韵味。
        为了把传统文化贯穿始终,又不至于跟课本教学任务相抵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每周星期一早晨规定本周应朗读背诵的内容。古诗词1—2首,《三字经》8—12句。
        二、每节语文课或自习课前三分钟诵读本周规定的古诗词或《三字经》的内容,由专人负责领读。老师督促落实情况。
        三、每周利用一节自习课给学生分析讲解本周学的古诗词或《三字经》的含义,让学生不仅会读会背,还能懂得其中道理、意义。
        四、每周星期四下午开始检查背诵。如果星期四不能完成背诵任务的,督促他利用空闲时间朗读背诵,务必在星期五放学之前过关。(学生大多住校,每周末回家)对于一些较浅显的诗词,我还要求学生在星期五放学之前默写过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我发现不仅没有影响正常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还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尤其在记忆力方面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看着这喜人的变化,我倍感欣慰,我决定将传统文化的教学贯穿教育的始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