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9月   作者:欧阳雅玲
[导读]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教师有效地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

南安市官桥第一小学    欧阳雅玲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教师有效地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需要教师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我长期致力于研究如何为学生减负。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勉,希望能对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的核心在课堂,因而减负的重点也就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减负的關键所在。课堂教学是由一系列的环节组成,相信这些环节的教学策略如能广泛地使用,就能实现“教师有效地教”,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几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情境,指的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创设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理解感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凭借自身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独特优势,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不仅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将文本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化和形象化,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迅速入情入境,进而有利于达到深化学生理解感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出示了几张黄果树瀑布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我向学生播放了一段游客在黄果树瀑布脚下拍摄的视频。在视频放映之初,我对学生说道:“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身处瀑布脚下,伴着瀑布的轰鸣声,感受水花飞溅在身体上的惬意。”待视频播放完毕,我问学生:“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黄果树瀑布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此,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三、适时渗透德育思想,实现知行合一目标
      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其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以使学生时刻都能受到德育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使德育思想与学生的行为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完《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上网和查阅课外资料等方式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环保故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感悟和看法等。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的绿化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展开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如此便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了德育。
参考文献
[1]殷启诺.浅谈打造高效课堂[J].基础教育,2013年8期.
[2]马彦.愉快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6年2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