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萍
四川省内江市桐梓坝小学校 641000
摘要:近年来,情境教学已逐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培训课堂重建中的应用,以及有效的措施。
关键字:小学数学;训练;情境教学法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效率,小学数学老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竞争性和积极性,但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老师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是极其困难的。那么,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小学数学老师要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一直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并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有效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之一。以下是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情境来鼓励学生参与高质量数学学习的策略。
一、造成紧张局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专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计,例如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时,数学老师要根据课程设置紧张感,以鼓励学生理解他们想了解的问题。例如,通过讲授“一个数字的属性除以3”,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说出该数字(无论多少位数),然后教师立即确定该数字是否正确。用几轮这样的三分除法,学生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可以不加计数就立即进行评估?老师有什么技巧?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和质疑新知识。
二、创建冲突情况,以便学生可以“询问”。
思考始于问题和好奇。学生认知教育是概念性“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重复和渐进过程。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造新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鼓励学生思考与现有知识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平衡被打乱,心理状态也会不一样,并渴望探索新知识。例如,当学习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冲突:如果需要圆柱体中的水量该怎么办?学生将把城堡里的水放入一个矩形容器中并进行测量。然后老师问:筒中的水量是多少?学生会说,橡皮泥会卡在一个矩形立方体中,然后问。如果需要圆柱铁块体积怎么办?超市入口处圆柱的体积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从浅到深不断询问的情况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渴望探索的欲望。
三、创造故事情节以激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不厌倦于听故事。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创建叙事形式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专注于教学活动。数学叙事和数学提示有时反映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时反映了已知知识点的性质,使用这样的故事来制造有问题的场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考虑到课本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故事或者改编一些有趣的片段,以便学生在听故事时可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分数教学的开始,数学老师可以引入“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正在学习经文。夏季中午,每个人都很口渴,唐僧请孙悟空拿起野果来解渴。孙悟空第一次找到了8个叫做竹八界粉的桃子,并迅速将它们分开。孙悟空第二次找到了一个西瓜,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划分他。同学们,想想它可以怎么去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个例子:教授“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要让学生观看故事片《乌鸦喝水》。然后问:同学,一只聪明的乌鸦,把石头放到瓶子里喝水。谁能告诉我是审美原因?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学生们理解了事实:石头占据了原来的水空间并挤出了水,所以乌鸦喝到了水。通过这种方式,从熟悉的故事开始并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学生将从发现问题和学习新知识中受益。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场景,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个例子:当数学老师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母猴打破蛋糕”的故事:一个猴子家庭中的小猴子喜欢吃猴妈妈制作的蛋糕。
一天,猴子妈妈制作了3个相同大小的蛋糕,首先,将第一个蛋糕分成4部分,然后给猴子A装了1件。当到猴子B时,他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子母亲将第二个蛋糕分成8个,并给了他2个。猴子B更加贪婪,说:“我要3块。”妈妈猴子将第三个蛋糕分成12块,给了他3块。 “孩子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吃得更多吗?”学生回答,“那么多。”我问:“聪明的猴子的母亲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小猴子的需求?你想知道吗?”因此,学生们就会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状态。
四、逐步确定情况。
逐步定位是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解决教室中的小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数学老师要逐步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吸收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和紧凑的界面。例如,当出现教学问题时,数学老师可能创建以下问题:让两个班级的学生站在讲台的前面,让他们走在前面。老师叫“走一步”,直到两人见面为止。在鼓励学生观看演示之后,问几个问题以使学生思考:
(1)是多少人的问题?(摘要:两人或两辆车,两艘船等)
(2)他们一开始的立场如何?(摘要:双方都是两个地方)
(3)他们是怎么做的?(摘要:面对面意味着会面)
(4)老师大喊“一起去”是什么意思?(摘要:走到一起意味着同时开始)
(5)结果如何?(摘要:中途见面时见面)
这样,在创造情境时,学生会逐步理解问题的含义,他们的思维会逐渐克服困难,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顺畅自然。
五、借助游戏创造有问题的情况
小学生非常活跃,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事物,让学生吸收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例如,通过讲授“元,角,分的知识”,教师可以带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和其他标价的物品,以便学生可以模拟生活状况,并充当销售人员和顾客进行买卖。以此加深写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应该注意的是,游戏的形式将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而变化。因此,数学课中,尤其是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介绍以及活动的安排,数学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娱乐和生活状况,并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有趣和启发性的问题场景。该游戏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艰难、无助、成功和快乐的心理之旅,以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喜欢上数学。例如,在教授关于“概率”的知识点时,可以如下设计。老师的提示:“大家喜欢玩游戏吗?(学生:“喜欢!”)现在让学生们成组参加游戏,好吗?”学生们一致地说,“好的!”老师:“每个人每个篮子里有两个球。”一些袋子有2个全红色或2个全绿色,有些袋子有1个红色和1个绿色。每个学生只能拿一个。拿起球,看看它是什么颜色。进一步将球放入袋中。另一个同学继续给袋子里放自己拿到的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人进行记录。学生会感到新鲜而有趣。在会议之后,每个小组报告了总结的结果,老师就可以自然地介绍了“可能,不可能,真实”的概念。
简而言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精心创造一种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才能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元勋.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数学思维——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6,(24):251-252.
[2]崔拂晓.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堂结构重建[J].祖国,2016,(19):221-221.
[3]刘艳.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8(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