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语文,活化课堂——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6期   作者:张聪艳
[导读] 随着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篇目增加,难度加大,小学生对长篇、难懂的课文理解起来较为不易。
        张聪艳
        漳州市长泰县古农农场中心小学  363900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篇目增加,难度加大,小学生对长篇、难懂的课文理解起来较为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导图凭借着能将教师与学生的抽象思路具体化、可视化的特征,成为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助手。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教师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复习梳理四个方面入手,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优化教法,活化学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因年龄小、生活阅历浅等原因,对长篇、难懂课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学生仍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或有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对已学知识遗忘快,学习效率低。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不但能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形成科学的阅读思维。
        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强调:教师应注重创新授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学科特点的融合,从而充分调动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精神。[1]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将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种路径:
        一、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可视化
    思维导图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课堂,可直观呈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在分析文章结构、主旨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用文字、图画的方式在黑板上一一罗列,清晰明了,学生能很快形成记忆链接,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通过黑板上的图文框架,学生能更清楚直观地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根据教师分析文章的思路,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教师就能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之中。教师备课时,可用图解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思路,将知识要点与思维导图紧密融合,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根据自己的设想一点一点地把知识呈现于图中。首先,教师从少年闰土的新鲜事说起,写出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四件事;接着,通过这四件事引导学生体会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再通过“先扶后放”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从不同方面体会人物形象,最后将能体现人物形象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方法列入图示当中。这样呈现思考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便能了然于胸,学起来也容易多了。
        二、知识理解,要点鲜明易把握
        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是新课标(2011年版)对小学高年段提出的阅读要求。[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读文章,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整理课文的主要信息,使文章内容形成层次和体系,再现自己阅读时的思考路径。再把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教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照,找出优势与不足,经过修改完善,明确阅读思路。这样一来,不但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文章内容理解得更深入,还能增强了阅读的效果。
        如,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写作顺序。学生回答时,教师把关键词:“问诊时”“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罗列在黑板上,在相关联的词语之间用线条连接起来,文章的主线就清晰了,学生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时,再引导学生找出这四个时间段“军神”刘伯承的表现以及沃克医生内心活动的重点词汇。

将二人的表现性词汇重点圈出,并标于思维导图之中,纵观图示,学生就能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体会到军神钢铁般的意志。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自然而然就走进了文本,深入了文本,理清了文章脉络,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方法,自主迁移可拓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阶段,学生们的认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此时,教师借助直观的形象思维工具,图解文本,分析文本,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思维导图分析法,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梳理出文章的脉络与主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持之以恒,定能大大降低学生阅读文本的困难,改善学生的阅读情况。
        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这篇难懂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把白鹭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分别体现出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借白鹭来歌颂生活中那种平凡、质朴的美。而外在美又是怎样的一种美呢?文章是怎样体现的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语段,默读、思考后提炼出总结性的词汇放入思维导图中。同时,内在美可以通过三幅图来体现:水田钓鱼图、树顶站立图、黄昏低飞图分别展现白鹭的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美。最后可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人或物,来体会文章中赞美平凡、歌颂质朴的美好品质。基于前者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维导图,交流阅读方法,并适时拓展郭沫若另一篇写物的文章《杜鹃》,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新文章,最后教师再做总结。这样的学法迁移,为学生对类文的理解提供了方法,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复习总结,连点成片有条理
        小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相对较差,平时对旧知识缺乏及时巩固的能力。复习,对他们而言,是一件难度系数较大的事。谈到复习,学生很难将一整个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零碎的拼凑式复习也会导致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显得杂乱无序。而思维导图正是构建知识框架最好的工具。在学完一单元的文章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本单元每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拿出来,在复习的时候进行比照,再把文章的知识要点联系起来,构建成完整的系统知识框架。这样便于学生把每单元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作为复习的主线,将各个知识要点围绕这两条主线联系起来,把单一的知识点连成整个知识板块,进而连成一整片知识网络,为学生梳理、巩固、总结所学内容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降低复习知识的难度。
        如,在复习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初次学习时的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抓住中心点辐射开去,可清楚直观地看出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特点。如看着《松鼠》一课的思维导图就知道,作者是抓住小松鼠乖巧、驯良的特点,全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生活规律、行为特征等角度来介绍小松鼠;习作例文《鲸》则通过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学生通过复习思维导图,能快速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及关键点,轻松唤起思考印记,复习后,再完成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就能把所介绍事物的主要特点及需用上的说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绘制出来,做到条理分明。这样一复习,整个知识网络就连通了,复习的成效就显著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和思维训练方法,[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它能使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图解语文的乐趣,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继续运用思维导图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裕华.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4):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月宏.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1):5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