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苏捷
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1
摘 要: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提出的思维模式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开拓进取,自我提升,提高学生抗挫能力,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 思维模式培养
一、思维模式解析
(1)思维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内隐理念,指的是人们对于个人特质的可塑性所持有的核心假设。他们认为学生对智力持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生持有增长型的智力理念,他们认为智力具有可增长可塑造的特性;而一些学生持有实体型智力理念,他们认为智力具有一种不可变化的固定的特质。后来为了通俗化其研究成果,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更名,将内隐理念更名为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指某人持有的一套既定的态度,是一种有关人最基本品质的信念,它创造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借由这个概念德韦克描述了一个从两个角度看世界的思维模式,并且提出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
(2)固定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们的才智和能力与生俱来,不能改变。以这种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天赋,选择能够凸显其有能力的活动和目标。一般来说会倾向于回避挑战,并惧怕失败,因此不能积极学习和探索。它会使你急于一遍一遍的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在工作中,甚至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他们对于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每一个时刻他们都在接受评估,同时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因此很难体验更丰富的生活。
(3)成长型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才能和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和培训开发的,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更倾向于寻找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拓宽自己的技能,在面对充满挑战的任务时,更能够坚持秉持乐观的态度,成长型思维培养了一种对实践和学习更健康的态度,一种对反馈的渴望,一种更强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意义
(1)激发学生内驱力
按照学习动机的起因不同,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人的内在需要,才能成为活动的推动力量,不同的思维模式塑造着不同的学习内在动机系统,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业表现水平。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愿意相信努力的积极作用,会主动选择进行或坚持某一活动,且能够积极的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面对失败,因而学习成绩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相比就会比较突出。且追踪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二者的差距会持续增大。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知,更多依赖外界的奖赏与压力,表现为学习上的被动与拖延,长此以往,单调紧张、持续努力都会引起厌倦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厌学,它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是一种不良心理,表征为消极的定势、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低成就动机。因此改变学生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激发其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2)增强学生抗挫力
在面对繁重和高难度学业任务时,特别是在自己的弱项学科上,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拖延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对挫折的抵抗能力较弱。他们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因此对于那些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则把挫折看作自我提升的契机,在学业方面的抗挫性和坚持性会更高。
(3)挖掘学生的潜力
对于固定型思维的学生来说,挫折或挑战性的任务都是对于自己能力的衡量,这是一个充满威胁与防御的世界,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看起来更聪明,也许更重要的是看起来自己不笨,所以他们会选择比较容易实现的学习目标。而对于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来说,一切挑战和挫折都被视为最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他们关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能力,可以收获知识的学习任务。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会更加认可努力的价值,看到自身的可塑性,会主动通过改进方法、挖掘资源、付出努力等方法来提升能力,而这些做法自然会推动中学生潜力的突破,并且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面对学业挑战和困难时,固定型思维的学生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固定性思维的学生为了成功和证明自己很强去学,而不是想要提高,吸收新知识去学。而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增长学生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心态,当他们感到课程极具挑战性,依然会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挑战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使学生相信能力和智力是可以增长的,也让学生明白努力、策略、资源才是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秘诀,因此会更强调努力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综上所述,固定型思维模式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成长型思维会让中学生看到自身能力的可塑性,所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找到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去抵消固定型思维带来了伤害,这对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
(1)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学生提供技能和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接受挑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学校的价值目标,校园文化和课堂环境、课程内容都是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素养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将成长型思维融入学校管理和文化建设中,为师生创造积极、开放、接纳的学习环境,这无疑会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积极自主的学校文化氛围,而教师作为学校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重要角色,所以应该身体力行的成为成长型思维的践行者,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成长,以成长型思维去看待学生。
(2)打造成长型教师团队
在学校中,老师是和学生最直接接触的人。教师自身的心态、信念和实践,对于支持学生发展思维模式至关重要。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思考自身的思维模式,并制定支持学习的策略。所以,教师首先应掌握思维模式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因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的相关资料,如书籍、文献等。牢牢把握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根本目的和方式方法。其次,应具备将成长型思维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能力。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可以独立于学科单独进行,但是效果没有与学科融合更好,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阶段性的感受自身进步能更好的产生强化培养效果。还有应加强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能力,设计成长型思维主题相关的活动和课堂设计。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活动方式也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或是给固定型思维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这样会减轻老师的培养压力,并且这本身也属于培养过程的一部分。
(3)推出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的课程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专家团队研究并开发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为落实思维模式培养提供详细的参考。而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以下两个原则:首先各模块课程内容的深度应随学生的年龄变化而逐渐递增。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因此,在不同年龄学段所需达到的目标层次也不一样。课程活动设计的形式与深度应体现适合本年龄阶段的特色。其次,每个学段的重点问题各有侧重,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有所不同,在设计本学段课程时需突出解决该学段的重点问题。各个模块的课程比例应合理分配,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首先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潜力,多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表扬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而非夸他们聪明。表扬学生努力会使学生不计较于自己的天赋,而是关注于学习过程的付出。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学习的良机和成长的阶段,不能因失败丧失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的理解,而非简单的死记硬背,当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发生进步时,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最后思维模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灌输。学生和老师只有在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自己观察、体验、分析和思考来获得,认同和内化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知识,才能逐渐形成积极发展的态度和信念。所以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伴随学生一同成长。
(4)家校联动,让家长了解成长型思维模式
每个父母心里想的都是“我愿意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付出所有”,但实际上在和孩子的真实相处中很多事情却事与愿违,他们认为有帮助的评价、告诫以及激励孩子的技巧,经常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家长作为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个行动都会向孩子传递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这条信息可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时刻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断。也可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会随着你的努力发生变化,而我对你的成长很感兴趣。
因此,家校联动,让家长了解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讲解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论内容和价值意义,并简单介绍其培养方式。让家长意识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不会与学习发生冲突,从而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其次向家长介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念并帮助家长进行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心理团辅活动等形式,向家长传播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方式。在一些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如偏远山区或落后乡镇。由于家长的教育程度不同,培养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是老师可以明确的告诉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和学校进行什么样的工作,比如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发送一些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故事或者方法,让家长在平常和孩子的沟通中能够看重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自身努力,而不要过度的只在乎结果。这也会增加培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爱青.这条小鱼在乎! ——做一名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心理教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57-59.
[2]刘治富.指向成长型思维的课堂学习评价[J].基础教育课程,2020,(13):67-72.
[3]曾旭睿.浅论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J].文教资料,2020,(24):157-158,54.
[4]秦桂花,蒋泽法,王敦淼.中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现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家长(中、下旬刊),2020,(13):122-124.
[5]李妍.成长型思维模式及其教学启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2):13-15.
[6]刁春婷,周文倩,黄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学业成绩、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4):524-529.
[7]王卫丽,石国伟.成长型思维模式培育路径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20,(11):32-37,44.
[8]宁莹莹.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2):10-12.
[9]尤金凤.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行动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0.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19BXL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