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开启学生文言文之旅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哈菲菲
[导读] 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激趣“迷”住学生,利用学生的学习期待,让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哈菲菲
        陕西省略阳县东关小学  724300
        [摘  要] 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激趣“迷”住学生,利用学生的学习期待,让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应做到情趣与理趣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使其充分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趣引  趣读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文字简约,却寓理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炼,却不失形象生动。文言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属于“晚现课型”,面对言简意丰、凝聚着传统文化智慧的文言文,小学生是望而却步,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是难以产生兴趣。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刚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我将以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智趣因子”,凸显“趣”味,让学生趣学、乐学文言文。
        一、趣引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司马光》时,先出示司马光砸瓮的图片让学生讲讲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生动的故事往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能把孩子们带入阅读的情境中。我再顺势引入课文的学习:“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机出示文言文《司马光》,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找一找两个故事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短”、“难”,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给出学习文言文难度等级。在学生面露惧怕之色时,我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怕,老师会给你们教授学习文言文的秘决,你们学会了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你们想不想学习秘决呢?”听着学生响亮肯定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已经对学习文言文有了兴趣,有了信心。
        导课时选择和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诗歌放在课前配上音乐让学生读读吟吟,或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能营造出比较轻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情开始接下来的阅读。还可以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寓言、典故、轶闻趣事、背景资料、文言名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激趣“迷”住学生,吊足学生的胃口,利用学生的学习期待,让学生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趣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文言文教学理应注重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熟读文本。
        这里所说的“读”,是指教师导言后的范读或学生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细读。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在这个环节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自由读一教师范读—多形式读”,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会读。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借助字音,读通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读出节奏。教者之乎者也,颇有韵味的范读会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给予学生模仿的范本。
    第三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并用,读熟。之前两步的朗读,学生对朗读古文的方法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可采用学生领读——跟读、引读——接读、同桌比赛读、齐读、打拍手读、摇头晃脑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香古色,达到“形似”。
    2、读懂文义。


    文言文言简意丰不易理解。教学文言文既不能字字落实型,一字一词不放过,古今对照来翻译,也不能置之不理,认为文言文后有注释,借助工具书学生能够自主理解。为了让理解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更有效,一定要细读课后题,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给学生适当方法。
    《司马光》课后第二题写道:“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进一进这个故事。”可见这一课理解词句的意思,主要方法是看注释,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关注注释。在理解“瓮”的含义时,我先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来找一找哪张图片上是“瓮”?根据书上注释学生就能从图片中找到口小肚大的陶器就是“瓮”,不仅让孩子知道了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也为下文感知孩子落水情况危急做好了铺垫。
        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组词、联系上下文、看插图、大胆猜测、补充词句、动作表演等。
        3、读出韵味。
        要渎出文言文的韵味并不容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从而读出韵味来。《司马光》一文中写道:“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三人成众,当时在场的孩子比较多,可不止司马光一人。当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其他人皆弃去,会是怎样的场景?教学中请学生扮演小伙伴,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插放声音营造氛围,教师讲述故事情节,当说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播放落水的声音,扮演小伙伴的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孩子们仿佛穿越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小院,众人的慌乱害怕、四下跑开与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持石击瓮形成鲜明的对比。真切的情境、真实的画面使学生了解了人物品质,更促使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味。
        4、读出意趣。
        文言文教学应当是一个读懂—理解—提高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点就是语言表达。在《司马光》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语言训练点是“众皆弃去,一儿_____,一儿_____,一儿_____”句式的表达。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句式,教学中我相机出示孩子落水后,其他孩子们惊慌失措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文言句式来填写:一儿疾走、一儿大呼、一儿哭泣。文章学完后我又说:“孩子得救了,此时你就是在场者,你会怎样夸奖司马光?”这时,很多学生都踊跃发言,用了“光甚_____”的句式来表达对司马光的赞叹。这既有效积累了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使学生感悟了司马光的高贵品质。更重要的是,在练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中的美感。
        5、读中积累。
        学生每读一遍就经历一次感知的过程。不一味地让学生反复枯燥地读,为了读而读,只会让学生产生研学文言文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通过呈现文本“原文——去标点——竖排——繁体”的四次变化,让学生愉快地读。这四次读书,我在处理时各有侧重:读原文是“自由大声读”;读去标点版是“凭着印象练习读”;读竖排版是在读顺了无标点版的基础上再读;繁体字版比较难读,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接着我范读,学生跟读,而后学生自读,逐级降低难度。在这四次读的过程中,让原文一次次地回归到古文状态(无标点、竖排、繁体)。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古文特有的形式美,而且爱上了古文诵读的别样韵味。一篇在学生看来本是较难的文言文,在读中变得饶有趣味,背诵积累的目标也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最后我还采用挑战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兴趣,不一会学生就已背诵得滚瓜烂熟,并且踊跃积极地展现了背诵效果。这样的氛围也激发了全班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只有把这些智趣因子运用好,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感到愉悦,体会到趣味;只有做到情趣与理趣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使其充分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林波:《文言文,这样教更有效》,陕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
        作者简介:哈菲菲,女, 陕西省略阳县东关小学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