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姜颖
[导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姜颖
        黑龙江省虎林市第一中学  1584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历史久远,加之许多年来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记为辅,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学生学习文言文总觉得,如同嚼蜡,背诵更是觉得难上加难,苦不堪言。
        【关键词】故事导入  诵读手段  媒体因素  激发兴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文言文在中考题型中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地方。同时,文言文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初中阶段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沃土上,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同时,对以后高中语文的学习影响深远。我们培养学生阅读浅析文言文的能力,对提高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使得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教好文言文,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做了以下思考和尝试。
一、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
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使学生产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语文课堂中,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抓住导入环节 。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同内容的课文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文言文中的故事是很多的,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对故事充满期待,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在导入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故事作为导入。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我先让同学们回忆古今中外刻苦勤学的小故事 。如“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然后引入主问题:“今天老师将再次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勤学的朋友,知不知道明初的宋濂?”由此引出课题。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还能淡化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
文言文是丰富的历史画卷,让学生走进故事,激发他们
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把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气氛中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美,进而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另外,还可以用故事制造悬念。如教学《孙权劝学》可
这样设置悬念“勇猛的关羽大家都很熟悉,最后败在谁的手里?”用这样的悬念引出吕蒙,从而导入新课,学生应该是兴趣高涨的。听了这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同学们就会想尽快接触文中的人物。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后,很容易摆脱尴尬的教学境地。


        文言文的学习本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学生对我们很多伟大的先贤陌生,这就让他们更具有好奇心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找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源泉,挖掘兴趣 ,老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才能学的愉快。
二、运用诵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
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遍。”这是温儒敏主编提出来的。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学生不仅感到难读而且晦涩难懂,学生无兴趣,学起来自然也觉得费力,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意、句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离不开“读”,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读。文言文的语序、语境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给诵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让学生跟读等形式,先读正确后,再想办法让学生读好,读出节奏,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叶圣陶说过:“要切实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
        诵读作为文言文传统的学习模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诵读的方式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采用断句轮读,让学生高度集中精力去熟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的语言特点。教《周亚夫军细柳》一课,齐读后,小组分角色朗读2、3段中提取的语言,要求读出恰当的语气,并做出括号内相关的动作。这样设计让学生重温课文内容,朗读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丰富的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诵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把原文读熟了,读顺了,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读多了,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可以把平面无声的文字变成立体有声的文字,就像品一坛老酒,越读越有味道。
三、巧用媒体因素,创造学习意境
        运用多媒体,视觉的冲击感远胜于语言的感受。文言
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通过音频、视频、微课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的有趣起来。如教学《三峡》,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三峡壮美视频,通过播放视频片段,学生感受到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从视听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古诗文特别注重文章的意境美,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来弥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作为一线语文教
师,只要我们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追求教学艺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就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让语文教学起到春风化雨润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①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