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符号教学趣味性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王鹭
[导读]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完美体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进行数学符号的学习
        王鹭                       
        浙江省义乌市春华小学   322000   
        【摘要】数学符号是数学的完美体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进行数学符号的学习,在数学的教学中符号的教学与运用显得举足轻重。符号知识的掌握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符号感。然而符号的长期运用与单一化会让孩子感觉乏味,让孩子失去解题的兴趣。那么在学生在进行符号学习或解题时,应如何让符号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符号的趣味性,让符号在孩子眼里变得生动、有趣,最终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关键字】数学符号   直观   联系生活    想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可见在当代教育中,数学符号在整个数学教学中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符号几乎可以说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命脉,每一部分的内容,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关于符号知识。当然每个阶段对于符号的掌握要求不一样,且内容也不一样。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符号将近20种,对于这20中不一样的符号,有前人针对它们的不同意义,不同作用将它们大致分成了5类:概念符号、关系符号、顺序符号、运算符号、辅助符号。
一、感知直观物体——拉近符号和孩子的距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段教学的要求中的“加强直观教学、增强空间观念”这一点中有明确提到: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低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平较低,且他们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和知识的构建能力都正处在发展期,显得不平衡且不足。此时的他们,空间想象能力低下,这样的发展状态远远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直观地呈现,来帮助学生的学习。


  那么在符号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于身边的材料,以各种形式将他们直观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帮助孩子们的理解,来体现出直观教学的价值所在。直观教学具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摸一摸,可以看一看,可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感知,这其实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时经常会采取的“活动教学”。 直观教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无处不体现,而在教学表示几何图形的符号时,更是少不了直观教学。如:在教学角的符号“∠”时,教师就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出一些有趣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将角有趣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动手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因此首先通过组织孩子们摸一摸角的活动,让孩子们摸摸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而且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再组织孩子们在教师准备的物体表面上指出藏着的角,指角这一环节还是以身边的物体为主,但虽没有离开物体,但是这其实已经帮助孩子进入了逐步的抽象过程。最后,教师将孩子们指出的角一一描出来,这对于角的抽象是又深入了一步。
  二、联系生活元素——寻找符号和孩子的共性
        低段孩子的各方面学习能力虽弱,但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却有一定的基础,且处在不断的丰富阶段。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下,这对孩子的学习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孩子充分地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自己的数学学习,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的: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理解数学,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展开丰富想象——建立符号和孩子的友谊
         都说孩子们天真,他们的天真正是体现在他们的丰富想象中,他们有他们有趣的想法。他们可以把一件普通的东西想象的天花乱坠,他们喜欢想象,有时候正因为想象让他们无比的快乐。关于想象,他不仅只存在于语文课堂,在数学的教学中,有时的想象显得更有意思。
        如果把整个义务教育看做一堂课,那么数学符号的教学便是这整堂课中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来突出这个重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重点,这不是一朝一夕是事情,这也不是教师一人所能做到的事情。正如新课标所指,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有趣的数学生活中,教师引导孩子有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与思考。不论是在符号的教学中,还是在数学的其他学习领域上,教师要有“授予渔”的思想,在有趣的数学知识中组织孩子进行有趣的、快乐的、高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唐宝端  王颖羡《授之以[渔] 让智慧与习惯交融》[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20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