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生
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心小学
摘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同社会许多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和挑战,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试以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就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一、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教学
(一)创新教育模式,革新教育理念
一间教室、一张讲台、一本教材、一位老师、一群学生,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微视频、微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移动课堂等以“互联网+”思维模式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开阔了人们的教育视野,革新了教育的理念。“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天然的具有权威性而居于主导者和中心的地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处于受支配的从属地位。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老师,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少知识课前学生早已从网上获悉,学生还可能会根据网上的资料提出更多的疑问,此时如果教师上课还是老一套,还是依靠“吃老本”,极有可能会出现对某一个知识点老师的了解程度不如学生,甚至被学生问倒的窘状。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无与伦比,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就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更多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记忆、背诵和积累。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的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来给自己充电,更多的培养学生主动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无处不在的网络中,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分门别类、去芜存精,搜集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可以这样说互联网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技能,同样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不再以教师的权威去俯视学生,而是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成为师生关系中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合作者与引路人。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过去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说半天的单一课堂教学,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让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重大,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讲,多媒体的运用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轻松的化繁为简,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高效的补充拓展课外资源,提高课堂密度,从而最终提升课堂效率。
(三)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过去我们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区的名校、重点学校,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不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追求教育的公平公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金字塔”模型,让大众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为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为优化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比如当前的慕课(MOOC)、网易公开课等许多优秀课程资源完全向公众免费开放,目前许多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实行网上结对,或者多所学校之间结成网上联盟,结对学校或联盟学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的师生可以远程观看城区学校的优秀课堂案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辖的网络教育平台也为教师培训、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此次新冠疫情中,教育部发起“听课不停学”活动,我省广大中小学借助于各类网络平台,较好的开展了“停课不停学”活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损失。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互联网+教育”确实较好地弥补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合理优化配置了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升管理效能,密切家校联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学校日常行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行政管理的效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借助于网络通信与家长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1.改变互动模式
学校落实工作的传统方式是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会议代替线下开会,有一些工作借助于微信、QQ工作群布置下去一样达到开会的效果。比如今年疫情期间,不适合人群聚集,许多学校学生放假在家,疫情防控的相关会议、工作布置借助于互联网通信技术便得到了轻松的解决。
2.改变研修模式
传统的教师研修方式往往是外出培训,耗时耗力不说,有时由于课务原因还很不方便。可现在借助于网络,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远程培训,大数据、云储存、手机移动端为网络时代下教师碎片化学习也提供了可能。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研修模式使教师随时都可以进行专业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利于专业成长。
3.密切家校联系
过去家校之间联系主要通过老师家访、家长会等途径。现如今学校可以运用校园网站、校讯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和家长互动,让家长第一时间获得学校的信息。学校更可以网络为媒介,打造亲情活动室,在网络教室安装高清数码摄像头,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交流,让父母亲眼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
其实在今天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几方面外,比如说学校考勤、试卷批改、图书管理、学校总课程安排、安全监控等各个方面都因为有了信息技术而管理效能大大提升。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困扰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面双刃剑在给教育带来巨大助力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思。
(一)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
网络时代,我们看到的信息太多,以至于太多的人习惯了浅阅读,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根本不去进行深入的思考。现在很多学生老师基本不怎么看书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把从互联网上获得的那些碎片化和野鸡化的信息当成知识和理论,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在这种网络根基上,这是很成问题的。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化同质和情绪化的思考。纷繁的网络世界使人们很难安心于传统的纸质阅读,键盘的敲击也使得当代年轻人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平大幅度下降。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有必要呼吁要多读书,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与网络拉开适度的距离。
这种对网络的依赖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有的老师上课过于依赖课件,手指不停地点,画面不停地切换,有插图,有动画,有文字,红红绿绿,有声有色。整整一节课,就成了多媒体的天下,学生目不暇接,专注于精美的画面,却静不下心来阅读理解文本。有的老师 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把课本上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而已,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反而造成教学成本的浪费。有的老师问题刚提出来,紧接着答案就出示在幻灯片上,有的老师直接把文本写景文段转换成风景图片,用课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凡此种种,说明了我们当前在多媒体使用上存在不少误区。实际上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熟悉教材,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才是教学准备的重点。多媒体课件用和不用、用多少、怎样用,何时用取决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多媒体技术再先进也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已,作为教者实不可舍本逐末。这种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于依赖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在平时的备课、写论文等方面许多教师自己不动脑筋,也习惯于依赖网络,习惯于从网上“拿来”,而没有自己的创造。
(二)不良信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
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可这些信息资源良莠不齐,其中有不少黄、赌、毒、骗等不良信息更有许多宣扬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思想的网络小说、动漫等低俗文学作品,这些不良信息对于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危害。许多有识之士曾多次疾呼: “救救受毒害的孩子,不要让网络成为电子海洛因,成为诱导孩子犯罪的根源!”除此之外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不少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视力减退,学业荒废。现在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这样的争论。一方是父母,另一方是孩子,他们中间横亘着愤怒之源-----手机。原本是使日常生活变得快捷的工具,如今却成为持续不断的诱惑,高效的时间毁灭机器。甚至人们这样说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因此净化网络环境,严格执行网络游戏登录实名制,建立网络游戏的评估和分级制度等;从源头和终端加强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批准上市的网络游戏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要真正贯彻实施网游防沉迷机制,确保青少年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这样,如此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互联网改变教育,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像互联网改变商业和金融一样改变教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学习必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模式,但对于网络我们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寻找到互联网与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如此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才会孕育出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朱永新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
【2】 徐贲《阅读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光明日报》(2015年6月9号)
【4】 《学校管理参考资料》》 周俊 徐振海 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教育情报研究中心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