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教学之策 寻文言之美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2期   作者:李艳碧
[导读] 华夏文明,底蕴深厚、璀璨辉煌,文言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丰富的载体
        李艳碧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东关小学  724300

        华夏文明,底蕴深厚、璀璨辉煌,文言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文言文最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编入比例大幅增加,小古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爱上文言文呢?
        
一、以读为楫,激发兴趣。
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有三个层面:读正确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借助书上的拼音,或工具书查阅字音,文言文中还有些通假字,古今音义有所不同,在初读中打通字音这一关为理解做铺垫;读通顺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出节奏,文言文因其言简义丰的特点有些长句子的停顿不好读,所以要在反复读中把握节奏,读通读顺;读出韵味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这要在学生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才能达到的。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默读、诵读、配乐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赛读等。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只有“读百遍”才会“义自见”。有人说:“阅读的本质不是看而是倾听,上品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练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熏出来的。”诵读法无疑是学习文言文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亲近母语,感受经典。

        二、关注语用,提升能力。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方式,习得方法,尝试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司马光》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在庭院里游戏的孩子不少,那么除了这位登瓮的孩于,其他孩于又在玩什么游戏呢?说一说: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__一儿___一儿____ ”紧扣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让学生玩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爱上文言文。

我在执教《伯牙鼓琴》一课时,文中写到:“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我适时抛出问题: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峨峨,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乎若__。”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乎若__。”志在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__乎若_。”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字字斟酌,答语可谓是妙语连珠。这样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
          
        三、文白对读,打通任督。
朱文君老师讲到:“文白对读,是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文白存,则雅言存焉,文化存焉。”文言是三千年来中国人使用的书面语,汉语的精华都珍藏在文言中,如文化典故、常识、成语等。通过文白对读,让学生汉语词汇增容,快速提升语言的简练度。通过文白对读,让学生在文言和白话中穿行,感受文言和白话特点,感受中华文化魅力,自悟胜于言传。通过文白对读,迅速降低了理解古文的难度,为学生突破第一道理解屏障,畏难情绪即可消散。同时,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读中练写,写中悟法,读写同步,让文白形成互文,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日积月累,传承文化。
统编教材中每学期有两篇小古文,而反思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一学期两篇的小古文教学中,只是停留在阅读理解浅层次的教学中,又如何打通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呢?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每天相应地推荐一篇小古文,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积沙成山,集腋成裘。大量的积累既加深学生文言语感,又加强文言积累量。王崧舟老师说:“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大量积累,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

        总之,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文言之路的启蒙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有效、高效的教育策略,让文言文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让传统文化永远绽放光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