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帅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第一中学 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新课标明确要求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但由于现代社会与古典诗词时代距离较远,外来文化、速食文化、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思想上学习自主性欠缺和对传统文化的排斥,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联系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新课标,研究现代课堂教授古典诗词的新方式,利用各种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营造个性化、创造化自由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词 现代课堂 新课标 传播媒介
传统文化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明演化而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现代社会,由于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在现代课堂教学现状与新课标对学生古典诗词做出的明确要求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鸿沟,作为教师,应该以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为己任,研究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进行文化传承的策略,以起到具有实际价值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教学效果。
一.探因:当代课堂教学古典诗词之难
(一)客观原因
1.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激情
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的时候,一般遵循以下的步骤:情境导入——介绍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翻译——赏析——结语,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很难不让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教师在讲授诗词翻译时,逐字逐句讲解,以学生会翻译会背诵为准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美感体验,用教授文言文的方式直接按部就班地讲解古典诗词,无疑是减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自我体验。鉴赏古典诗词,要注重古典诗词的文体特点,更要注重学生自身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2.收录教材的一些古典诗词篇目距离学生太远,晦涩难懂
以新课标为基准的新教材,收录了年代较为久远的诗词篇目,如《诗经》《离骚》。《诗经》与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与唐诗宋词相比,许多语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高中学生尚未形成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无较高水准的审美赏析能力,面对这些篇目自然是寸步难行,没有想要深入探究的欲望。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重燃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需要每一位教师深思。
(二)主观原因
1.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背诵只为了应付考试
现在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高分。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读读古诗词,下课与其绝缘,甚至一些学生拿着考纲只背诵难点句、重点句,长此以往,提升古典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作用,谈何容易。
2.古典诗词一些篇章难背,背完就忘
很多学生都会抱怨古典诗词的难记程度,这其实是一种畏难心理。根据心理学和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越难记诵的事物,越忘记得快,越需要反复记忆达到深度记忆。而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加之心理浮躁,不愿意将过多精力用在反复记诵古典诗词上,更不愿意细细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求径:当代课堂与古典诗词完美融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1】因而现代课堂要立足于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发展的需要,不能死板机械地教授,而是采用现代化手段,营造更新颖,更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乐趣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不由自主地爱上古典诗词。只有从内而外自主性学习,才能构造良性课堂。
1.利用传播媒介激发学生热情
现代课堂,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更要求“教学相长”,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的思想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要丰富古典诗词教学形式,那就从学生喜爱的作品形式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我发现,现在学生很喜欢一些古风歌曲,音乐婉转动听,歌词含蓄隽永,而这些古风歌曲无一例外地是古典诗词现代化的产物,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风歌曲,既有现代的元素,又有古典风韵,适合学生传唱。而利用古风歌曲记诵古典诗词,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纵观歌坛,古风歌曲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旧词谱新曲,一种是改编旧词。前者如由徒有琴编曲,奇然和沈谧仁演唱的歌曲《琵琶行》,全歌采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旧词,一时间传唱大江南北,动人的旋律,婉转的戏腔使每一个人沉浸在琵琶女悲惨的身世中,许多学生争相传唱此曲,同时也将《琵琶行》记熟于心。后者如阿兰的《赤壁··大江东去》:“看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千古英雄;笑指点江山,是非成败俱灰飞烟灭,此地一为别;青山旧,雨初歇,豪情却,向谁说,机遇难赊,东风且暂借流年似水,足印难重叠,赤壁难辨,风流云散处,只剩下当时明月,枉海阔天空,故人不曾入梦,几度夕阳红,晚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暂寄天地之间敌友难分,多情应笑我华发生,但为君故,独沉吟至今,一时瑜亮,一壶酒,万古销沉,人道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你终须一别,天涯共此明月”。【2】显而易见,这首歌词是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模本进行改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不难看出,阿兰基本沿用了苏轼的词,但稍作改动,意境却大不同。阿兰的歌曲,主要是讲述当年赤壁之战,充盈着物是人非的感慨,历史沧桑之感。而苏东坡这里,更增加了漂泊半生零落之感,郁郁不得志之思,却又有时空对话羡慕之情,最终超脱飞扬,潇洒从容。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新兴媒介,将古典诗词唱成歌曲,或者是观看一些传统文化栏目,例如《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2.课堂更加注重古典诗词美感探究
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对诗词进行美感体验,可以利用朗读导入、画面导入、诗词导入三种方式。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更可以融汇古今,时空对话,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诗词的境界中,产生心灵共鸣,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习古诗词可以用图画方式进行导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和直观性,有了画面感,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更加心领神会。诗词导入,即是用曾经学习过的诗词作为“引子”,用熟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化难为易,通俗易懂又可以获得新的感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温柔敦厚,诗教也”。在这个速食的时代,培养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词的意趣,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传播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身为一线教师,当开阔眼界,潜心研学,立足新课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教学有深度,学生有兴趣,课堂有新意”的现代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乐趣中感悟”,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创造化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