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李盼盼

发表时间:2021/4/7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2月   作者:李盼盼
[导读]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缺乏,效率低下等弊端,这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导语新颖,激发学习兴趣;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设置活动,丰富课堂形

李盼盼   南乐县西邵乡五花营中心小学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缺乏,效率低下等弊端,这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导语新颖,激发学习兴趣;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设置活动,丰富课堂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课;导语;悬念;想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2-092-01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学专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打造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把语文课上“活”既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追求,更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那么,怎样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导语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端,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开课就必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要想使學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需要抓好开头,特别是每节课的开始部分,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导语,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角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更能吸引他们参与,所以我们要注意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达到我们的预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在仔细研究教材,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认真地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然后再决定采取何种方法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导入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尽量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迅速抓住学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二、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在欣赏影视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被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所吸引,甚至因为不能看到事件的结局而纠结。阅读时也是一样,如果看到开头就能够想到结局,这一定会让人感觉太平淡无奇,使阅读的兴趣下降,这就是悬念的作用。同样,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中也需要设置悬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就需要悬念的助力。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成败与否和巧设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问题的设置也是需要技巧的,一定要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也就是课堂上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定要设计得有思维广度、新颖有趣,这样就能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问题还要具有思维深度,这样就能够形成湖中投石的效果,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启迪学生智慧,从而使学生获得意外收获。问题设计得精致便能够将一课之重难点凝聚于此问,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时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就是我们平常强调的发散性思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启发,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实际上,在语文学习中,每一课都有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挖掘的思维点,这需要教师细致、认真地进行教学预设,巧妙的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够扎实地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均能够获得提升,这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设置活动,丰富课堂形式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因此,可以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活动融入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这样的活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认识知识最好的途径是由具体体验再到抽象思维,我们要遵循这一现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设置符合课堂教学主旨的相关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我们就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直观地观察、倾听、参与、表达。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活动,教师要注意发挥好主导者的角色,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活动表演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表现。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地予以点评,防止课堂上的“虚假繁荣”,要有序、高效地推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文字资源之外来重现所学知识,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开阔了视野,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教学”与“活动”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加强了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新颖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乐学、好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主体地位,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能够打造更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郝锐.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谈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J].新课程(上),2016(8).
[2]达芳.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新课程(上),2015(8).
[3]廖良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0(8).
[4]邓晓茜.小学语文课堂“非预设回答”现象调查分析与策略探究[D].宁波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