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消胀法促进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   作者:张燕南 范泽玲 杨光 刘清华
[导读] 目的:探讨理气消胀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恢复的影响。
        张燕南   范泽玲  杨光  刘清华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北京市昌平区 102200
        
        摘 要 目的:探讨理气消胀法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于术后6小时口服科室自拟中药方,功效:养阴生津、理气消胀;对照组按剖宫产术后常规处理,未干预肠蠕动恢复。结果:治疗组产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理气消胀法中药口服有利于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的恢复。
        关键词:剖宫产术;理气消胀法;中药口服;肠蠕动恢复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剖宫产史产妇增多,瘢痕粘连会严重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即使是初次剖宫产,由于手术中麻醉、牵拉,以及术后因疼痛而拒绝早翻身、早下地活动等原因,都会影响术后肠蠕动的恢复, 且术后应用镇痛剂对肠蠕动恢复也会造成影响。导致产妇肠蠕动延迟使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增加。产妇饮食受限,营养供应不足,出现泌乳延迟、乳量少甚至无乳,不能满足新生儿奶量需求,奶粉喂养率增加,影响母婴健康,造成产妇生理心理压力[1]。应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早干预。近年,在临床运用理气消胀法中药口服早期干预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恢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所有产妇身体发育良好,无内、外、妇科疾病,无传染病和严重妊娠合并症及精神性疾病,术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方式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9.3岁;孕周最短37周,最长41周;经产妇76例,初产妇24例;急诊手术34例;择期手术63例。征求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产妇在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一。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剖宫产术后按照产科常规护理及规范用药。嘱产妇于术后6小时适度活动,少量流食至肛门排气后改为正常产妇饮食。
2.2 治疗组  剖宫产术后按照产科常规护理及规范用药。于术后6小时给予科室自拟中药方,基本方:太子参20g,麦冬15g,黄精15g,陈皮10g(后下,)木香12g,枳壳10g,厚朴6g。主要功效:养阴生津、理气消胀。由医院中药方代煎,一剂200ml,每日一剂,少量多次口服,直至肛门排气。嘱产妇适当活动,少量流质饮食至肛门排气后改为正常产妇饮食。
3  疗效观察
     
3.1  对照组产妇术后首次出现肠蠕动的时间平均为(17.85±6.21)小时、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23.79±4.95)小时;治疗组产妇术后首次出现肠蠕动时间平均为(10.89±6.13)小时,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18.33±6.46)小时;经u检验,P<0.01,说明治疗组出现肠蠕动时间较早、肛门排气时间较早。详见表二、表三。

4 讨 论
         在剖宫产术中对肠管的刺激及麻醉影响和手术前后紧张焦虑心理的存在[2]及术后卧床等因素使肠蠕动减慢、受抑制。古人云:“腑以通为用”,脾胃得健,升清降浊之功恢复,腑气得通。手术耗气伤血伤津,气血化生乏源则导致脾胃运化无力。产后多虚多瘀,水谷精微乏源,气机不畅为病机关键。自拟中药方主要功效为养阴生津、理气消胀,方中太子参、麦冬、黄精有养阴生津之功效;枳壳、厚朴、陈皮长于理气行气、宽中除胀;木香可行气止痛,《本草纲目》描述“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诸药合用,以养阴生津以治本,理气行气、宽中消胀以治标。帮助产妇肠蠕动尽早恢复,减少肠粘连、肠梗阻、切口痛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真.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9):1581 - 1582.
[2]唐桂香,欧素娴,师鑫.维生素B1穴位注射配合陈皮汤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20,34(1):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