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梁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民医院,云南 怒江6714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采取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出院后在门诊实施追踪随防观察的9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纳为研讨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应用标准抗凝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低抗凝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血栓、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标准剂量抗凝,能够有效提升预防血栓效果。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临床上出现很多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房颤包括瓣膜病房颤、非瓣膜病房颤2种,且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没有应用抗凝治疗状态下,其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在5%左右,但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也显著提升,经过统计得知,60至80岁老年患者栓塞发生率在6%左右,对于疾病治疗而言,传统抗凝方法为华法林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治疗,为了更好研究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本文则是选择了1年内出现房颤的患者展开研究,探究其治疗有效性[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出院后在门诊实施追踪随防观察的9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纳为研讨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均分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合计45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7岁,均数为(73.50±4.3)岁,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9岁,均数为(75.00±5.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意义(P>0.05)。
1.2方法
医院需要对两组患者展开为期随访1至2年。同时将低抗凝治疗方法应用在对照组患者中,给予患者应用华法林前,首先要利用国际标准化测定比率值,而在治疗期间适当添加华法林,一次服用3毫克,一天服用1.5毫克,在调整华法林剂量时要按照国际标准化比率,每次以0.5毫克为一个调整单位,同时对照组的国际标准化比率要保持在1.5至1.9范围内。而标准抗凝治疗方法应用在研究组患者中,患者的前期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首先,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要保持在2.0至2.5范围内,同时在给予患者服药三天之后,在第四日早晨分别进行采血检测国际化比率一次,随后每七天展开一次检测,待30天后调整为每月展开检测一次,当患者检测半年后,将每次检测调整为60天一次,直到实验完成。
1.3观察指标
文章按照最新《房颤治疗指南》的制定标准,待两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前和治疗后,其分析临床指标变化状况。当两组患者展开治疗之后,要查看患者血栓和出血及死亡等发生状况,随后记录并进行统计概率值。
1.4统计学方法
此篇文章利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取±s、(%)表示,检验分别利用t、X2值,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出血、血栓事件以及死亡率发生率
依据表格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出血、血栓、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持续性心房颤动疾病的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在患者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影响下,身体脏器也受到了影响,进而使得各种合并疾病发生,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3]。由于亚洲人凝血功能存在的差异性,在临床治疗期间其抗凝治疗强度随之具有不规则性,华法林属于常用的传统抗凝药物,同时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的治疗机理则是借助抗凝活性凝血因子在体内发挥效用,进一步对体内的凝血因子形成加以抑制,继而能够对血小板聚集加以抑制,抗凝效果相对较好;但是此方法也并非是完美的,若是患者在实施抗凝治疗的同时服用抗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或者有肝肾功不全情况出现,均会增加出血机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低剂量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对预防血栓栓塞无明显获益,低强度抗凝达不到有效预防血栓目的,故临床治疗中应用标准剂量抗凝是非常重要的[4]。
综上所述,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标准剂量抗凝治疗后,能够有效提升预防血栓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