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重庆市渝中区 400010
摘要:黄褐斑是常见一种损美性色素异常性皮肤病,特点主要体现于病因复杂、易诊难治等方面,认为与遗传、激素水平、紫外线等有一定关系,常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激光等,在治疗方式逐渐增多的背景下,此病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主要就黄褐斑的治疗进展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黄褐斑;治疗;进展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方法虽然较多,但受病因病机复杂、易复发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化。因此,为进一步确保治疗效果,临床应在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抑或是结合治疗,如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结合等,以达到合成、分解色素的目的,促进患者皮肤的恢复。
1、黄褐斑的分型
在临床中,黄褐斑以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最为常见,斑片界限清晰,一般呈对称性分布状态,无炎症或鳞屑表现,多见于女性群体。针对此病的分析,往往是按病变发生部位分为四型,即蝶形型、面上部型、面下部型及泛发型。其中,基于蝶形型的前提下来说,皮损以两侧面颊部为主要分布部位,呈蝶形且对称性分布;基于面上部型来说,主要以前额、鼻部、颞部与颊部位主要皮损部位;基于面下型,皮损以颊下部、口周为主;泛发型则主是是指皮损分布在面部大部分区域。同时,在基于Wood光检查的前提下,则可分为表皮、真皮、混合及不确定四种类型,且60%左右的人,30岁前往往会发病。另外,有研究指出,有超过50%的女性,会因阳光暴晒而诱发此病,而紫外线则是加重此病的重要因素[1]。
2、黄褐斑的治疗
2.1氨甲环酸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应用氨甲环酸,通过对角质形成细胞中紫外线诱导纤溶酶活性的抑制,可达到阻断纤溶酶原和角质细胞结合的目的,当前列腺腺素合成降低后,就能抑制黑素的产生。在应用此药物治疗前,需进一步对患者的及其家族的病史进行调查,筛查出血栓栓塞风险。有研究指出,在56例黄褐斑的治疗中,应用氨甲环酸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以明显改善,好转率为92.9(52/56),复发的有4例,占比为7.1%(4/56)。另也有研究指出,在80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中,分别予以单纯局部外用氢醌及氨甲环酸联合外用氢醌治疗方法后,结果提示,相较于单纯外用氢醌治疗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有效率为100%。
2.2原花青素
原花青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主要发挥着为体内氧自由基提供活泼氢原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功效,通过对色素的深度氧化,可促使色素朝着较浅色素还原,且对于色素的形成也起着积极的抑制作用。有研究指出,子啊黄褐斑的治疗中,口服原花青素和维生素ACE,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且治疗安全性高,患者基本不会出现严重副作用。
2.3谷胱甘肽
针对谷胱甘肽而言,其具有三台结构巯基(-SH),将其应用到黄褐斑的治疗中,可实现对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维持,以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有效抑制。
有研究指出,在50例黄褐斑的治疗中,分别予以安慰剂及口服谷胱甘肽治疗后,患者病区的黑素指数下降明显,尤其是经口服谷胱甘肽治疗的患者,效果更加明显,提示对于黄褐斑的淡化,口服谷胱甘肽可起到显著疗效。
2.4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现阶段,富血小板血浆被广泛的应用到了临床中,其优点主要体现于副作用下、安全性高等方面,能够加快面部受损皮肤处毛细血管的生成、细胞增殖及前移,进一步促进了受损皮肤自愈能力的增强,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将其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如激光等,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情。有研究指出,每月定期采用富血小板血浆质量,并以微针辅助,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黑素指数,且对于黄褐斑面积的缩小也起着积极的意义[2]。
2.5激光治疗
近些来,在激光设备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黄褐斑的治疗中激光也就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极具代表性的属非剥脱性点阵激光、Q开关激光、皮秒和强脉冲光等。有研究指出,在60例黄褐斑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皮秒激光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改善率超过60%的有15例,改善率超过50%的有40例,均未发生严重副反应,患者的接受度及满意度较高。现阶段,虽然激光治疗的方法及设备均较多,但治疗方案仍缺乏系统性,想要进一步证实激光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就需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对治疗规范予以完善,通过更多的临床案例,进一步促进激光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提高。
2.6化学换肤治疗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化学换肤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如果酸换肤等。有研究指出,在5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芯丝翠果酸产品进行活肤治疗,每次治疗时间维持在3-5分钟,每3周治疗1次,治疗5次后,患者的病情得以明显改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果酸活肤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轻度瘙痒、皮肤红潮等,及时予以对症干预后,能够缓解或消除。有研究指出,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分别予以单纯局部药物治疗和果酸活肤联合局部药物治疗后,相较于单纯局部用药治疗的患者,联合应用的患者病情改善更加明显,黄褐斑得以明显淡化,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化学换肤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3]。
2.7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和血瘀有关,在治疗时主要以疏肝、健脾、补肾及活血化瘀为主。有研究指出,在30例女性黄褐斑的治疗中,分别应用常规(口服维生素CE等)及疏肝化瘀汤治疗后,后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前者,显效率为100%。另也有研究指出,在20例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治疗中,9例患者应用常规(口服维生素CE)治疗,11例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联合复方维甲酸霜治疗后,联合应用的治疗有效率为100%,单纯常规治疗效果为55.6%(5/9),提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疗效明显。另外,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排毒养颜胶囊、舒肝颗粒等也是治疗黄褐斑的常见中成药,而针刺疗法、中药面膜等也是常见治疗手段,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3、结语
综上,黄褐斑多发于女性群体,治疗方法较多,但此病发病机制复杂,极有可能复发。因此,为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临床就需加大治疗黄褐斑的研究力度,从多方位进行干预,联合应用治疗方法,以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洪志,臧力学疏肝化瘀汤治疗女性黄褐斑(肝郁血瘀)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2(2):507.
[2]殷悦,李潼,樊星,等.黄褐斑的治疗现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28(7):352-354.
[3]林茂,魏振东,涂彩霞.黄褐斑的西医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8,23(11):93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