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准确率观察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黄熠龙
[导读] 本文主要探究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准确率
       黄熠龙
        成都市西部战区总医院 放射诊断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准确率。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接收共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用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统计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结论:核磁共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准确率更高,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核磁共振;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准确率
        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患者并不会表现出显著症状,因为不具备准确诊断手段,并且疾病特异性不明显,所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经步入到中晚期阶段,这时给患者治疗增添极大的难度[1]。根据相关文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与死亡率正在逐渐增高,每年大约有11万人因肝癌而死亡,死亡率是位列在食管癌与胃癌之后,所以原发性肝癌会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及时进行检查诊断,以早期确诊从而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当前临床中常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例如CT与核磁共振,这两种方法应用在原发性肝癌中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就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价值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时间内接收共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已经排除严重精神疾病与不配合者,且都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研究两组,各41例,参照组男女患者比重22:19,年龄范围分布在42-75岁,平均(63.16±1.25)岁,肿瘤直径大小在2.30-9.35cm范围内,平均(5.41±1.96)cm;研究组男女患者比重21:20,年龄范围分布在43-74岁,平均(63.25±1.34)岁;经统计对比患者年龄、性别与肿瘤直径等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CT诊断,在检查前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吸气放松,并采取仰卧位,将相关参数准确设置后给予扫描诊断,从患者耻骨开始一直扫描至膈肌,同时进行造影剂静脉注射,扫描肝动脉期与门动脉期。
        研究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首先指导患者采取横轴位,并合理设置相关参数,T2W2扫描时选用FRFSE-X1,85.1/MS的TE,6000-7059MS 的 TR;在进行T1W1扫描时,需要选用FSPGR,2/MS的TE,155-180MS的TR,并设置层厚与层距为8mm、2mm;在进行三维动态扫描前,需要选择M3d/FSPGR,将TE设定为0.8MS,2.9MS的TR,层厚和层距分别设置为4.2mm、2.1mm[2]。核磁共振扫描诊断对比剂主要选用欧乃影、马根维显或者是莫迪司,需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情况控制剂量,给予造影剂推注后进行扫描,一共扫描4次,获取静脉图、动脉图,在推注3分钟后,给予脂肪抑制,扫描W1薄层轴与冠状位,获取延迟图。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结果诊断率、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并观察统计患者肝外病灶、肝内病灶,计算肝内外病灶阳性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计算数据,行X2检验,以(n/%)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如表1数据统计可见,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主要指机体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癌变而造成相关症状引发的疾病,早期患者并不会出现显著症状,因此难以被患者发现,而当表现出特异性症状时,患者病情已经步入到中晚期阶段,这时肿瘤治疗率大大降低,因此针对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维护生命健康的保障[3]。
        当前常用临床诊断的方法有CT与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主要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该技术充分应用原子核自旋于东院里,同时借助射频脉冲对外加磁场的刺激,以有效产生信号并进行检测,最终将检测信号输入到计算机后准确显示。CT检查是以往常用检查手段,但是在检查过程中所产生的射线可能会给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并且如果患者病变组织密度十分接近与正常组织密度,则漏诊几率极大,加以增强扫描所获得的空间分辨力较低。而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取到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等多个体层图像,并且图像不会存在伪影,能够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4-5]。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多方面扫描成像,并且不会导致辐射损伤出现,检查过程中借助造影剂,能够促使检出率大大提高,以减少漏诊情况发生。从结果可见,研究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敏感度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
        综上,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
参考文献:
[1]潘利,郑大伟.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2018(8):45-48.
[2]朱风叶,李红,乔继红,等.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3]董阳,戴美云,马亚文,等.联合检测AFP、FER、CHI3L1和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06):45-48+58.
[4]迟强.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8):139-140.
[5]朱甲峰、刘敏、安宁.探讨CT扫描联合磁共振诊断原发性肝癌及评估其介入治疗术后效果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v.4(18):204-206.
[6]高艳辉.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031(003):356-3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