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范海燕
[导读]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范海燕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西渡镇滨江学校  湖南衡阳 4212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指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然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这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必须要加强引导,为小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不断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问题,并允许学生犯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时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便于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犯错,如果学生遭受多次错误的打击,他们很可能丧失创新的兴趣。因此,假如学生走入误区,教师应先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让学生在“犯错———纠错———再犯错———再纠错”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来搜集自己家亲朋好友的姓氏,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能力的养成有益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益于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有差异,学生的质疑能力本就有所不同,有高有低。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质疑能力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使其生出提问的勇气,为逐步发展创新能力铺平道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乐意读书,就会产生一种执著的追求,就会主动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不是统治“学”、代替“学”,而是启发“学”、引导“学”,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书本,目中还要有人”。目中有人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比如,教师可以先进行质疑:“太阳怎么可以是绿色的呢?”然后让小学生也来质疑,从而得出这是一种艺术想象力和表现手法,而且可以结合绘画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强调个性发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可以设定合作学习模式,让小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来得出:雪地里还可能有哪些小画家?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来套住学生,压抑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就谈不上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比如在教学《大还是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举一反三,进行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点评,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四)适时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创新
        激励是在利用外部诱因进行调整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运动。把激励带进课堂,就是教师利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探索活动,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渠道,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性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养成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全方位的视角,冲破传统评价的约束,小心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性,哪怕是一点一滴,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活动,享受活动的结果,还是在人格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活动成绩。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新课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75.
[2]段玉海.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原则[J].人民教育,2020(Z2):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