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黄华镇上庄学校
摘要: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共性问题,也是让家长苦恼和老师头疼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生厌学因素很多,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原因。
关键词: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对策
参加工作多年,我时常听到身边的教师这样感叹:现在的学生是一届比一届难教,一届不如一届好学。教师最无奈和头疼的就是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愈来愈多,这常常令我们这些初为人师者感到束手无策。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学生表现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中小学生厌学问题,是当今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加之学生自身的努力,消除厌学心理。
一、导致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导致当前中小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
1.学校方面
首先是教育教学手段陈旧,学校还是以升学目标“论英雄”,学生考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很多老师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延长课时、布置过多作业、占用“副科”课时等,加重了教师自己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学生担心考不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备,长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厌学。其次,现在的中小学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工作量大。在走访的几所中小学中,六十多人的班级算小班,有的班级多达八九十人,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庞大的班级人数给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长期大强度的工作量让教师难以真正潜心教学,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怀,而最终厌恶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缺乏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致使很多父母工作繁忙,虽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关注和辅导孩子的教育,任其发展。当孩子交上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觉得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大发脾气,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们,缺乏有效的辅导和督促,使学习成绩变差。
3.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己到学校学习愿望不强和自制能力差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虽然很多厌学的中小学生很清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被老师打骂也不管用。调查中发现,有些中小学生在上课时经常玩课桌里的玩具,即便被老师打骂过以后仍然很难改掉这个毛病,最后老师只能对他放任不管。这样的学生在班上不在少数,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以致最后丧失学习信心。
4.社会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厌学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化媒体对学生思想的腐蚀和侵害。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对中小学生的诱惑力基本无人可当,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一些维护中小学生身心的内容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有的孩子不想上学,只想玩只想眼前,没有人生理想和目标。再者社会缺乏学习大环境,没有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很多孩子没有学习意识,学习观念不强,过早产生功利心理,影响孩子的学习养成。
二、解决中中小学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与措施
1、学校方面和个人方面
要解决中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最主要的应该从学校和学生本身入手,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
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一些学习常规,如课前的预习、课上的听课常规、课后的作业常规、复习常规、阅读常规等,让学生按照常规学习,就可以纠正不良习惯而养成良好习惯。实施常规学习方法时,既要对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按规章去做,这样才能从学会到学会。才能实现学习效率的真正提高和学习能力的真正发展。其次,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赏识教育,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教师的称赞和鼓励,会像春风化坚冰一样,化开学困生自卑自弃的心扉。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赞美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师恩的温暖,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火。树立起强烈的学习自信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也是孩子步入知识殿堂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要改变学生厌学心理,首先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的学习环境不但包括物质条件、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的学习气氛等。教育人先从自己做起,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其次,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转变观念,不应一味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成绩不好,轻则恶语相向,重则举手就打都是错误的,要与孩子做“朋友”,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每个家长都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格外精心,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有的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特长”项目,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爱好,但家长一相情愿还振振有词地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把过去我不会的通通在孩子身上体现。”这样的“特长”项目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需要?有的家长星期六、星期日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很满的学习内容,孩子喜欢游戏玩乐的时间没有了,更谈不上与人交往的乐趣,孩子的脑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怎么会不产生厌学心理呢?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这才有利于消除厌学心理。
4.社会因素
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特别是街道、社区、图书馆等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使这些地方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阳光地带”。只有整个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强大舆论,大力培养热爱学习,以读书为荣的社会风尚;只有形成一种全社会都尊知重教、爱学乐学的社会心理气氛,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总之,学生厌学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并长期积累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多方结合、综合发力,才能既从整体上减少厌学的发生率,又能为已经厌学的学生消除或缓解厌学的症状。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读书。
此论文是2020年度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教育方法的研究》(编号:ayjky201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丁文丽.怎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05). 责任编辑:张丽
[2]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8-80.
[3]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